01
![]() 作者:云谷師 來源:日行一善共修平臺(ID:RXYSGXPT) 沉默是最好的反抗。 魯迅說:“沉默是最好的反抗。” 當別人詆毀你,侮辱你,謾罵你時,你若選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會讓對方愈加張狂,讓自己愈加受傷。 假如有一天,你開始變得沉默,即不爭,不辯,也不怒。 這不是退縮,也不是妥協,這就是最好的反擊,是你看淡世事后才有的深沉。 ![]() 01 遭遇誤解時,不辯 老子在《道德經》中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誤解時,總是想要第一時間洗清自己,最終發現越解釋越是容易被說是心虛。 活得明白的人早已經懂得以沉默來面對是是非非,守住心中憤慨不說,但求問心無愧。 古時候有個人叫卓茂,為人性情寬厚,關愛鄉里故舊。 一次,村里人有丟失了一匹馬,正急著到處尋找,恰巧卓茂此時騎馬出門,沒有細致觀察便說卓茂牽走了他的馬,騎的馬是他的。 卓茂明明知道這個人弄錯了,但并不爭辯,只是微笑,反而將自己的馬給了他。 過了幾天,那匹丟失的馬自己走找了回來,馬匹的主人才知道自己弄錯,趕忙備上禮物,將馬送還給了卓茂,并真誠道歉。 ![]() 從此村里人對卓茂也愈加敬佩起來。 卓茂不和村人爭辯。因為他相信,事情終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這只不過是一件小事,如果因此而與村人鬧翻,傷了和氣,那就真是得不償失了。 內心的情操確實高尚,又何必假借于口去解釋。 《莊子》中有句話叫:'鶴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一個真正清白的人,不會因為他人的誤解而有損自身的德性。 相信你的人,不必解釋,不相信你的人,再解釋也只是把它當做謊言。 對此,你無須多言,只管沉下心來,將是非誤解吞下,堅守內心澄靜,保持自己的品行。 真相終將水落石出,非議也會不辯自明。 ![]() 02 利益受損時,不爭 《官經》有言:“不與人爭者,常得利多。” 不與別人爭利的人,常常得利最多。 不爭,既是一種對名利得淡泊,也是看穿人性得智慧。 陳囂與紀伯是鄰居,兩家世代交好,常常一起勞作。 一天晚上,紀伯偷偷地將劃分兩家田地的向陳囂的地里移動,以增加自己的土地。 第二天早上耕地時陳囂發現了,沒有說話。而是等到晚上,又悄悄將竹籬笆往自己這邊移動了一丈,讓紀伯的地更多。 ![]() 次日,紀伯耕地時發覺了一樣,十分羞愧,不僅歸還了紀伯的土地,還將籬笆向自己這邊移動一丈,讓陳囂家得土地更大,并怎樣歸還都不愿要回。 太守聽聞此事后,對陳囂的行為十分敬佩, 刻下“義里”二字贈予,以表彰陳囂的品德。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有所爭者,必有所損。或因爭斗損害身體,或因爭斗而起的脾氣損害修行。 陳囂正是因為不爭,不說,最終不僅保全了兩家和氣,還獲得了更多得土地,成就了自己的美名。 故而不爭,永遠比爭斗更為明智。 ![]() 03 面對詆毀時,不怒 唐朝時的婁師德性情穩重,深受皇家重托,引來了很多人的詆毀。 一次,他的弟弟出任代州刺史,即將赴任之際,婁師德對他說:“我位至宰相,你又榮任州官,受皇帝的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所妒嫉和詆毀的,你打算怎樣避免這些呢?” 弟弟說:“往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臉上吐唾沫,我也不憤怒,只是擦干就好了。 聽完,婁師德告誡道:“我怎能不擔心。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因為恨你, 你把它擦去,只會讓他愈加的憤怒。 所以你什么都不要干,讓它自己干,笑著接受一切。” 就如同微笑可以解決問題一樣,沉默可以避免問題。 一個人不應該熱衷于在嘈雜中彰顯自己,也不要用激烈的爭辯來證明什么。 ![]() 江海從不會與井水爭比清濁,驚雷也不會和青蛙蚯蚓比斗聲響。 適當地保持沉默,讓那些愛嚼舌頭的人從你身邊索然無味地走開。 一個內心正直,有堅定見解的人,是不會被氣憤所驅使的,即使被詆毀,身心也能保持安寧。 《菜根譚》中更說:“受人之侮,不動于色。亦有無窮受用。” 許多人不餓能忍受他們不樂意見到的,不能滿足于被人比自己生活的更好,于是對人愈加詆毀,這是人之常情。 面對這些,有時需要針鋒相對;有時卻需要選擇沉默。 無言的回敬讓對方一拳就像打在棉花上,常常能讓人自討沒趣,自覺理虧。 這是比憤怒和辯駁來得更要深層的智慧。 ![]() ▽ 寒山曾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怎么辦?” 拾得說:“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生活中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必要的沉默不是軟弱,是理智和大度; 是看淡了世上的紛紛擾擾,收斂起了自己的鋒芒,選擇了安然度日。 愿我們都能在飽經世間的喧囂和爭斗之后,復歸于內心的恬淡和平靜。 ![]() 作者:日行一善共修平臺(RXYSGXPT),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積善成德,改變命運。百萬佛學愛好者的聚集地,唐詩宋詞元曲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系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