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國民黨軍內部派系林立,雖然在戰爭初期有四百多萬大軍,但真正屬于中央軍系統的可調遣部隊僅二百多萬人,老蔣作為軍事統帥,并不能靈活自如地指揮全國軍隊。而在蔣軍形勢明顯惡化的1948年三大戰役前夕,老蔣迫于東北的危急形勢,只能將計就計。 蔣軍利用東北野戰軍主力圍攻錦州之機,組成東西兩大機動兵團,配合??諆瀯萜髨D在東北地區實現反擊,殲滅東野主力改變被動局勢。華北戰區的國軍最高負責人傅作義派出了11萬大軍,組成所謂的東進兵團加入遼沈戰場。傅作義并非老蔣嫡系將領,作為綏系軍閥首領的他,一向吝惜手中的兵力和地盤,為什么在這場東北大地上的戰事,傅作義竟然“慷慨地”派出了十多萬部隊參戰呢?這似乎有點不合常理,我們來分析下原因。 第一點原因,是老蔣的親自命令。遼沈戰役初期,國軍得知我方奪取錦州、關門打狗的戰略意圖后,老蔣多次飛抵沈陽前線調兵遣將,并且在離開沈陽后直飛北平,在傅作義官邸與他見面。老蔣推心置腹地告知傅作義:東北不存,則華北危險,因此傅作義不能置身事外。老蔣把自己東西對進救援錦州的構想,向傅作義和盤托出,要求傅作義派出大軍支援沈錦戰場。 傅作義雖然是綏系軍閥,但理論上畢竟還是老蔣任命的華北剿總司令官。傅作義不能公開抗命,而且老蔣此時還沒有要求傅作義南撤當東南軍政長官,只是希望他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形勢危急且與之相鄰的東北戰場,這個要求并不過分。傅作義無法直接拒絕上峰命令,因此答應組成東進兵團,出兵錦州。 第二點原因,華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構成最為復雜,傅作義手上的綏系軍事力量,其實只有二十余萬人(傅作義在地方軍閥中起家晚,發展成這樣已經很厲害了),真正占大頭的是中央軍部隊。傅作義十分精明,他并沒有將自己戰斗力強悍的綏軍主力如35軍、104軍等部隊派到東北戰場,而是只答應調動原中央系及其附屬部隊組成東進兵團。像62軍、37軍、92軍(建制不全)、39軍、54軍以及“趙子龍師“95師,都是中央軍體系下的部隊,原本傅作義就很難指揮他們,這下賣一個順水人情,讓這些部隊去錦州救援范漢杰集團,傅作義并沒有吃虧:干成了有功,不成也無損綏系軍隊。 第三點原因,則確實有唇亡齒寒的因素。東北和華北兩大戰區相連,一旦東北完全被我軍解放,則東野百萬大軍進入山海關,傅作義手上的兵力難以抵擋。就算是要拖時間,也得派出一支部隊去東北“幫幫場子”,給他自己贏得重新整編部隊和加固防線的時間。但事實證明,國軍將領及其體系內部之間的不真誠、不團結,導致他們始終無法挽救危局。如果傅作義60萬大軍中的一半去支援東北,或許還有一定的機會守住錦州、長春、沈陽等城市,區區11萬人只是杯水車薪。 塔山防線,我軍有八個師八萬多人把守。如此的攻守對比下,我軍的兵力劣勢并不大,況且塔山之戰是阻擊戰而非殲滅戰,我軍只要拖住時間就勝利了,并不需要全殲敵人的東進兵團。國民黨軍看似有??罩С郑菍嶋H負責指揮東進兵團的將領卻是54軍軍長闕漢騫,以一個軍長指揮11個師,先不說能力夠不夠,僅從建制和將領關系上便無法調和。更不要說海、空軍部隊根本不會聽一個陸軍軍長的調遣。 如此看來,國軍花費大氣力的東西對進戰術,也只是一場不切實際的鬧劇。最終敵人這11萬部隊,雖然沒有在遼沈戰場上被全殲,卻也沒有起到真正的救援作用。后來62軍、獨95師,92軍又退回華北地區,第37軍及54軍則退到長江以南,用來防守長江防線。遼沈戰役結束后不久,東北野戰軍大舉入關,傅作義軍事集團很快也土崩瓦解,他本人則在北平破城前無奈選擇起義。老蔣在北方戰場上的這番掙扎,沒有任何積極效果。 |
|
來自: 蘭溪歌 > 《98.石門云亭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