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出土的戰國銅矛。 劉漢光 攝 長沙晚報訊(記者 周和平 通訊員 劉漢光)“這把青銅戰矛保存尚好,感謝你對國家文物的保護和貢獻!”昨日,寧鄉縣文物局局長張筱林在接過保存較完好的戰國銅矛后,對發現者——村民譚建林無償上交文物給予高度評價,并現場向他頒發了900元獎金。 譚建林是寧鄉縣老糧倉鎮老糧村楓樹塘人。去年9月,他在自家修建雜屋時,在房屋后有著“千年古樹”美譽的香楓樹下約2米深的黃土中,無意中挖出了一個矛狀樣的東西。很快,譚建林在房后千年古香楓下挖出寶貝的消息不脛而走。 去年年底,寧鄉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在該村開展文物普查時,譚建林挖得古董一事很快被掌握。經工作人員考證并核實,確認該寶貝為戰國時期的銅矛,矛長23厘米,寬3厘米,銎長6厘米,素面,雖有銹蝕,但仍現鋒芒。考古工作人員認為,該銅矛系戰國時期直刺格斗冷兵器,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從古樹下挖出該銅矛,估計是戰國時期的土夯墓內的陪葬品,死者應是戰死沙場的將士。這也可以推斷,先有墓葬,后才有楓樹。 譚建林現年70多歲的父親回憶,千年古楓在他們很小時就那么大,直徑約1.5米,現在還是那么大,只是近來空了心。目前,該樹已被列為保護古樹。 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從青銅器出土情況看,寧鄉縣黃材一帶是商代文明,老糧倉一帶是戰國文明。老糧倉是青銅文物出土大鄉,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曾出土過為數眾多的銅鐃等演奏樂器等,其中,1993年6月7日,還曾在附近一次出土了10件大小不同、國內同期保存最完整、能獨立演奏的編鐃。近年來,先后有村民主動向文物部門上交銅劍、銅盆、銅鏡等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