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老人”,不要讓自己看起來那么貴》 人力,既可以是資本,也可以是成本,關鍵在看成本和收益的關系,如果一個人的收益大于成本,就是資本,如果收益小于成本,就是成本。對于職場中的年輕人,缺少的是經驗,但經驗要慢慢的積累;對于職場中的“老人”來說,經驗的收益邊際效應會逐漸減弱,甚至很多過時的經驗會帶來負收益。職場中很多老人,號稱有若干年的經驗,很多人所謂的積累的經驗,只是在職業生涯叫經驗,更多的只是經歷而已,甚至大多只能叫職場糟粕。有句話形象的表達了這一現象,“你不是有十年的工作經驗,而是一年的經驗重復了十年而已”。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走向一個崗位(職位),三年才能完全勝任這個崗位,在一個崗位上呆滿五年,就會開始走向懈怠期,因為在這個時候不用努力就可以勝任這個崗位,能力就顯得冗余。大多數在能力冗余的時候,又不愿意學習,無法培養出勝任新的崗位的能力,升職無望,就在原崗位呆(混)著,于是就慢慢的變成了職場“老人”。 一般人調任到一個新的崗位,除了擔心不能勝任的恐懼感外,同時還伴有一定的工作熱情和憧憬心,這個時候也有學習的動力,以勝任新的崗位。等勝任了這份工作后,沒有更高的追求,或者企業無法提供更高的職位(崗位)時,懈怠期就不可避免的會到來。 大多的職場“老人”,一般認為是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中年人,但實際上又跟年齡沒有絕對的關系。以前我講過中年危機,就是一個職場人沒有在中年來臨之前配備適應未來新的能力,今天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相對于這個崗位,你先得太“貴”了。 對于一個職場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情況下消費水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高,但是工作能力和素質是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升,這就要打問好了。剛畢業的年輕人,面臨的是房租、水電、交友、化妝、出行等費用,隨著年齡的增長,進而要面對戀愛、婚姻、按揭、裝修等問題,再往前要面對生育、子女入學、交際應酬等問題,人到中年,更要面對父母年邁就醫,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等等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消費水平(或者欲望需求)曲線越來越陡峭。但是在職場中的晉升,卻是正三角形,越往上走,高階的職位越稀缺,于是很多人不自覺了進入了中年危機。 相對于年輕人來說,職場的老人有太多不太方便的地方,不能隨叫隨到的加班,因為要趕回家做飯;周末不能參加應酬,因為要接送子女培優;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請假,因為無法預料老人會遇到病痛;搞不好,自己不知道什么時候遇到什么病啊癢的。再之,因為工作經驗“豐富”了,身上的戾氣或者不良的習氣也多起來,遇到困難喜歡講條件,喜歡找理由了。 以前有個段子,說在職場中,經踹的是中年人,因為有孩子要養育,有老人要贍養,因為他不敢隨便說離職,因為離職了,下個月的按揭不知道從哪里來。近幾年,經濟不景氣,不斷有新聞報道這家企業裁員了,那家企業降薪了,那家企業破產了,受到傷害最大的往往是中年人。創業吧,沒有那么大的魄力;改行吧,已沒了重新開始的勇氣;接受降薪吧,面子上過不去;躺平吧,有沒有那條件;主動跳槽吧,離不開熟悉的工作環境。很多中年人,既抱怨著,又死守著,直到危機慢慢來臨。 商品經濟中,人們永遠喜歡性價比高的產品,職場中也是同理,性價比更高的人才更受青睞。很多人進入職場的時候,也是野心勃勃,信心滿滿,熱情高漲的,學習欲望很強的,但隨著年齡漸長,漸漸地背裹入婚事、家事、娃事,不能抽身,于是乎熱情降溫了,銳氣被磨沒了,信心了也消磨掉了,曾經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也不再摸書本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變革,慢慢的也變得落伍了。隨著年歲增長,手腳也不再那么麻利了,腦袋瓜轉的也不那么快了,更要命的是對物質欲望的追求卻越來越高,伴隨的是是這也高了那也高了,還有局部突出了,下垂了,集中到一點,就一個特征,在職場中顯得你的價格相對“太貴”了。 其實所謂的職場危機,并不僅僅專對中年人而言的,很多年輕的“老人”也適用,比如常年勤勤懇懇的道路收費員等。某種程度上來說,危機是這對沒有危機感的人來說的。有危機感的人,永遠想著未來,想著如何應對未來,適應未來,迎接未來,而對于沒有危機感的人來說,要面對的就是危機突然將臨時的措手不及,以及接下來的肝腦涂地。對于中年人來說,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個事情,就是庇護自己的父母,忽然失去了保護能力,這個時候你依無可依,靠無可靠,甚至你還成了比人要依靠的人,而且逃無可逃。 對于職場中人來說,出去新進職場的前三年來說,可以任性,可以放肆,可以無知,可以目中無人,可以狂妄自大,可以不可一世。但三年過了,就要有一個認識,就是永遠去強化你現有的能力,開發你新的能力,時刻為未來的轉型(變故)做準備,再就是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別把自己的欲望膨脹的太大。 人進中年,或者還在年輕的時候,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努力使得自己的各項能力擁有一定的冗余,顯得自己不要看起來那么“貴”。保持性價比,才是遠離危機最好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