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伙伴問小譚怎么這么閑,居然有時間四處“旅游”。 其實不然,小譚不是在旅游,而是在工作——我從技術部門轉到了業務部門,游走于銷售和產研團隊之間。 詳細點說,小譚的公司給企業提供數字化服務,該服務可以直銷模式,由我們提供售前、售中、售后服務,也可以走服務商模式,我們和各地的區域服務商簽署合同,由他們提供售前、售中、售后服務。 我所在的產品線走服務商模式,我的工作內容目前就這幾個:
介于工作的特殊性,出門在外,小譚會接觸到各服務商公司的老板和技術負責人,其中不乏行業的老前輩,有的前輩甚至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已經大學計算機畢業,在軟件行業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 之前,小譚和兩位老前輩交流過,于是便節選了一些談話內容分享給大家: 小譚:我之前做技術,測試崗,后來機緣巧合做了售前。 A前輩:那你選對了,技術人35歲的檻很難邁過。我招人的時候,你說不看這個吧,不現實,招35歲的成本比招畢業兩三年的大學生要高得多,你還得考慮他們的家庭情況,動不動請個假,休息個大半周,那你說我這的客戶不能干等著呀,沒人干活了。 B前輩:其實不絕對,我招人就愛選35歲左右的……(說罷,咧嘴一笑) 小譚:不用說了,你們都是資本家!(哈哈哈) B前輩:得分人,你說我那管技術的xxx今年剛過三十五,有技術,能壓住人,他搞定實施和售后,我才能多跑些客戶。 小譚:xxx是不錯,來之前跟他聊過,他對行業、軟件有自己的理解。 B前輩:跟你是老鄉,四川人,也做過測試,明天你跟他多交流交流。 小譚(內心OS):失策失策,對方對我知根知底,我反而沒花心思注意這方面的細節。 B前輩:他以前在x廠,我一哥們管人事,推薦來的,做了8年測試,在我這5年,最近我想拉他進合伙人,挺不錯一兄弟。 小譚:那你們覺得做測試有什么好的出路嗎?剛我跟你們提過,我平時愛寫寫文章啥的,剛好跟我的粉絲分享分享。 A前輩:像你現在做的,售前是一個方向;另一個是架構師。 B前輩:售前要好于架構師,我見過產品轉售前的多些,測試的也有,研發的很少;相反,研發做架構師的多,而測試做架構師的少,你想想,一般中小型公司,誰會招測試架構師?頂多分幾個組,招幾個測試負責人,會點點點,少點bug就行。 小譚:這不絕對嘛,測試不僅做點點點,還有自動化、性能之類的。(挽回測試的尊嚴) A前輩(指著我):你瞧,小譚“生氣”了,來,喝酒喝酒! B前輩:喝喝喝! 小譚:不過你說的大實話,我跟很多做測試的朋友交流過,都有相同的感悟——測試能做,但天花板低。 B前輩:天花板低的工作,兩條出路,第一,躺平,第二,繼續折騰。 A前輩:都想躺平,那誰干活呢。YQ前,我公司三百多號人,YQ后,裁到不足一百,我也慌啊,我另一家電商公司,現在就剩我跟我老婆。你說我,農村出身,好不容易在x市扎根,如果有一天,這些都沒有了,你說我能干些啥,因此,YQ期間,我考了兩個證,一個注冊會計師,一個律師證。 小譚(驚訝!這位前輩快五十歲了) A前輩:我想的是,現在沒經驗,但這兩個證再掛十年,這十年我慢慢積累,十年后總還能辦點事…… 以上內容,大家權當茶余飯后的小說隨便看看吧~ 順便再說兩點個人的看法: 1、清晰認識職業:你的職業能發展到什么程度,你在公司能發展到什么程度,一定要有清晰的認識。比如你在公司解決了幾個技術問題,就自我膨脹,覺得很了不起,公司一定不會裁掉我,殊不知,你可能會因為和領導關系不夠好、沒有表忠心、劃在邊緣部門等其他人情世故而被裁掉。 2、早點規劃未來:我見過大多數穩坐釣魚臺的人,都有著清晰的未來規劃。這樣,當你在應對未來的變數時,才不至于焦慮萬分,才能冷靜的想到和及時發展個人的PlanB。比如你看小譚的此篇“小說“呵呵一笑,而有的人卻在理解談話里的內容,思考自己能不能做這件事情,要怎么做這件事情。 至于怎樣才能做到上述兩點? 多看書,多學習,多接觸不同的人和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