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抽空把2023年國考申論副省級真題做了一遍,結果很是意外。 國考副省級申論,一直以來變化不多,但這套申論很明顯的與以往有很大變化。 我覺得有必要把這些變化講一講,有可能成為今后申論復習的一個風向標,今天選取最重要的三個變化,做個簡單分析。 變化一:啟示為王 這套申論的第三題和第四題都是披著應用文外皮的啟示類題目,我們看第三題: 假如你是J市文史學家葉教授,請根據“給定資料3”,起草一份《關于加強鳳凰河流域文化建設的建議》。 但材料前半部分都是講的鳳凰河流域的生態治理,對于文化建設基本沒有提及,如果把生態治理生搬硬套進去,顯然不符合題目要求,但不抄的話,內容會不夠。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關鍵點隱藏在材料三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話: 經過多年調研,鳳凰河生態治理的模式給了葉教授新的啟發。 很顯然,是要求考生借鑒鳳凰河流域生態治理的模式,來提煉出文化建設的對策,也就是啟示類題目。 以往的啟示類題目都是出現在分析題中,而這次卻是隱藏在應用文中,大大增加了題目難度,這也是今后復習中應該注意的一個地方。 當然這道題目還算是在材料中給了明顯的提示,今后可能會直接沒有提示,只是介紹一個其他方面的做法,讓你去借鑒,那題目的難度就更大了,所以對于這種看似很問題關聯度不大的材料,我們腦海中始終要有兩個字:啟示。 變化二:一題二問 應該說,這不算是什么新題型,以往也有許多題目,是一個題目有兩問的,但是這套題目和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以往更多的是針對同一個主題中提出兩個問題,比如2022年國考申論第二題: 根據“給定資料 2”,請你談談G省在推進糧食產業發展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并逐一說明這些問題都是如何解決的。 都是針對糧食產業發展這個主題設置了兩個子問題。 而今年的題目,則是把兩個具備內在聯系,但又不隸屬于同一主題的兩個問題放在了一起,我們看題目: “給定資料5”中調研組擬向樂原市政府匯報調研情況,匯報的重點是如何借鑒“給定資料4”中的N市和M市的經驗,促進與新遠眼鏡公司的合作以及樂原市相關產業的發展,請你為調研組草擬匯報的主要內容。 引進新遠眼鏡公司和樂原市的產業發展,是存在內在聯系的,但又是兩個涇渭分明的內容,這種既有聯系又區分明顯的題目,很容易制造閱讀難度。 另外還有兩個難點: 一是難在借鑒,題目要求借鑒N市和M市的經驗,這就典型的啟示類題目,不能完全照抄材料,要對材料內容進行加工提煉。 二是難在材料的交相融合,材料的設置,并不是按照兩個問題兩個材料來的,而是互相穿插交織,這就為閱讀材料制造了障礙,雖然總體上還是區分的很明顯,但是在時間緊張的考場上,考生一旦亂了陣腳,就很容易暈頭轉向。 這樣出題,顯然是對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也再次體現了考察能力的要求。 變化三:大作文給定題目 首先看題目: 大河奔流不息,在流動中煥發生機。縱橫交錯的橋梁路網,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動脈,不斷產生新的發展機遇;產業通過轉型升級,迸發出新的活力,不斷釋放新的動能……請你參考給定資料,聯系實際,自選角度,以“流動與新生”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近十年的國考副省級申論,只有兩個年份比較特殊: 一是2017年要求以“以水為師”為題;二是2020年的大作文是應用文,其余年份,都是引述材料中的一句話,自擬題目。 而2017年雖然給定了題目,但是沒有引述材料,只是要求參照給定資料。 而今年這套題目,則是既引用了材料,又給定了題目,是近十年第一次出現。 但凡第一次出現的變化,都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那么如何理解這種變化呢? 我個人覺得有兩個點要注意: 一是對作文的主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如果沒有前面引用的這句話,只是以“流動與新生”為題目,那么可以寫的范圍就太廣了,又了前面的話,就告訴我們,主題必須要限定在產業和經濟之間,否則前面這句話就沒有意義了。 二是對作文的論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流動與新生很顯然是一組具有思辨關系的詞語,很容易讓人想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古語,結合主題,對標題進行準確定位,也就是論點了。換句話說,大作文的論點,其實已經被牢牢限定了。 這樣做其實有個好處,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申論閱卷的誤差分。 申論閱卷中,出現誤差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在大作文中體現的尤為突出,因此,大作文的限制越多,閱卷難度也會越低。 當然有同學會問,這樣豈不是會限制發揮? 我只能說,你想多了,以當前考生的普遍水平,99.99%的人,其水平還無法突破題目的限制,而且真的有那種水平,不管什么題目,都能寫出好文章。 總而言之,今年是申論,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來那個字:融合,材料的融合、題型的融合、題目本身的融合,都會增加做題的難度,這也警示著我們,復習過程中,更要注重提升能力,而僅僅是簡單的抄材料,相信這也會成為2024年全國各地申論命題的一個風向標。 近期文章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