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黃芪四錢(12g) 山甲炒末,一錢(3g) 川芎三錢(9g) 當歸二錢(6g) 皂刺一錢五分(5g) 【用法】水二盅,煎一半,隨病前后服,臨服入酒一杯亦好(現代用法:水煎服,臨服入酒適量)。 【功用】補氣養血,托毒潰癰。 【主治】氣血兩虛,瘡癰膿成難潰。瘡癰內已成膿,無力外潰,漫腫無頭,或酸脹熱痛。 【證治機理】本方所治乃因氣血兩虛,不能托毒外透,形成瘡癰膿成難潰之證。 氣血兩虛,無力托毒外透:故膿成而難于潰破,毒亦難泄。 【治法】治宜補益氣血,活血行滯,潰堅排膿為法,以扶助正氣,托毒透膿。 【方解】 ①君藥--黃芪:甘溫益氣,托瘡生肌,《本草綱目》謂其“內托陰疽,為瘡家圣藥”。 ②臣藥--當歸、川芎:當歸養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化瘀通絡。兩藥與黃芪相伍,既補益氣血,又活血通脈,俾氣旺血充,血脈通暢,則可透膿外泄,生肌長肉。 ③佐藥--穿山甲、皂角刺、酒:穿山甲、皂角刺善于消散穿透,軟堅潰癰;酒加酒少許,宣通血脈,以助藥力。 ④諸藥配伍:扶助正氣,托毒透膿。 【配伍特點】重用甘溫以扶正,寓消于補以托毒。 【運用】本方為治氣血兩虛,癰瘡膿成難潰之常用方。 【辨證要點】以瘡癰膿成而體虛無力外潰,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使用注意】膿已成而不潰者,本方服之即破;本方用之不宜過早,瘡瘍初起未成膿者禁用。 【附方】 1.透膿散(《醫學心悟》) 組成:黃芪四錢(12g) 皂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炒,研,各一錢(各3g) 金銀花 當歸各五分(各1.5g) 煎服法:酒水各半煎服。 功用:益氣活血,潰癰解毒。 主治:癰毒內已成膿,不穿破者。 2.托里透膿湯(《醫宗金鑒》) 組成:人參 白術土炒 穿山甲炒,研 白芷各一錢(各3g) 升麻 甘草節各五分(各1.5g) 當歸二錢(6g) 生黃芪三錢(9g) 皂角刺一錢五分(4.5g) 青皮炒,五分(1.5g) 煎服法:水三盅,煎一盅,病在上部,先飲煮酒一盅,后熱服此藥;病在下部,先服藥后飲酒,瘡在中部,藥內兌酒半盅,熱服(現代用法:水煎,溫酒送服)。 功用:益氣扶正,托里透膿。 主治:癰疽膿成將潰者。 【鑒別】①相同點:二者均能補益氣血,托毒潰癰,可用治瘡癰膿成難潰之證。 ②區別: a.《外科正宗》透膿散功專補氣養血,托毒潰癰; b.《醫學心悟》透膿散系前方加白芷、牛蒡子、金銀花而成,故其在扶正托毒透膿之中,兼能透散解毒,用治瘡癰膿成難潰,且有熱毒者。 2.托里透膿湯:重在益氣扶正以托毒透膿,方中用人參、白術、升麻、青皮等補氣行氣,較《外科正宗》透膿散活血之力弱而行氣散結之力強,無《醫學心悟》透膿散之清熱解毒之功。 【方論選錄】夫癰毒之成膿也,必由正氣沖旺,方得變化而成。倘或氣血衰弱,即不能郁蒸為熱,而膿之成也無期。即既成膿矣,亦須賴正氣以托之,方能速潰,否則有膿而不能即潰。即用刀針決之,潰后膿亦清稀,流而不暢,仍須補托之劑,方得膿稠出暢。方中黃芪大補元氣,芎、歸潤養陰血,而以白芷、牛蒡宣之于皮毛肌肉之間,使之補而不滯。甲片、角針為精銳之品,能直達病所,以成速潰之功。金銀花以化其余毒,酒則行其藥勢耳。(張秉成《成方便讀》卷三) 【醫案舉例】一婦人陰器半邊腫痛,身發寒熱,口干便秘,脈實有力。以內疏黃連湯一劑,大便通利,口干乃止,惟腫痛尤甚,此濕毒結聚欲為膿也。以四物湯加角針、澤瀉二劑,膿熟脹痛,又以透膿散一服,出臭膿鐘許,疼痛頓止;以八珍湯加丹皮、澤瀉,十余劑而安。(《外科正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