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幻無常,一日如度四季,太“耗”人! 中醫教您補氣養血調理好身體 《黃帝內經》中提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中醫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氣血充足,生命力就旺盛;氣血虧虛,身體則會出現異常。 季節更替,氣候變化無常,此時正需要一副強健的體魄來抵御疾病。如何補充氣血,提高身體抵抗力?一起來聽聽浙江省中醫院主治中醫師楊新艷怎么說。 “懶癌”上身其實是氣血不足在“作祟” 35歲的劉女士(化名)自從生產完后,常感乏力沒有精神,稍微動一下就滿頭大汗,每月經期的量也比較少。“每天下班一回家我能躺著絕不坐著,有時家人和我聊天,我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每次換季必感冒。感覺整個人都'廢’掉了。” 為了改變“懶癌”上身的現狀,劉女士來到了楊新艷的門診調理身體。通過把脈,楊新艷發現她的脈象虛弱,結合生活中的其他癥狀,診斷她為氣血不足。為其開了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為主料的“四君子湯”補氣及“四物湯”補血,同時叮囑其日常可用艾草泡腳,注意規律作息。調理三個月后,劉女士疲乏氣虛的癥狀得到了緩解,月經也正常了。 楊新艷介紹,氣與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兩大物質基礎。“氣”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先天之精氣——元氣,源于父母;另一個是后天水谷之氣——宗氣,是脾胃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吸取自然界的精氣而來。《靈樞》中提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的來源也主要分為兩種:脾胃是“血之源”,運化的水谷精微所產生的津液和營氣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同時,腎臟中的精氣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之一。 “氣”與“血”相輔相成,相互依存,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氣血不足會導致人體出現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等,女性還會有經血變少、顏色偏淡等癥狀,非常影響人體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健康。”楊新艷說。 氣血是生命之源,日常補養很重要 中醫認為:“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作為人體最主要的能源,日常生活中該如何補氣養血?楊新艷給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藥食同源,飲食調節 中醫認為,以形補形,藥食同源。若想要補血,可食用豬血、鴨血等血制品;補氣則可以用黃芪泡水飲用。同時,少食生冷刺激的食物,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才能將食物轉化為水谷精微,化生為氣血營養全身。 規律生活作息,推薦柔性鍛煉 楊新艷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熬夜成了家常便飯。但熬夜會耗傷人體陰液,導致陰血虧虛,久而久之會出現心慌失眠等癥狀,建議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同時,大量出汗會導致氣血虧虛,所以晨起不建議進行劇烈運動。可進行瑜伽、太極拳、慢走等柔性鍛煉,不僅可以喚醒身體、增強體質,還能助陽氣生發,提升活力。 常按穴位有助保健 俗話說“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作為“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揉有助于脾胃健康與氣血充盈。除此之外,還可以按揉三陰交、氣海、關元等穴位,也有補益氣血的作用。日常也可用黃芪、當歸、白芍等藥材煮沸晾溫進行泡腳,也有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