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湖泊如此行走 ——序樓柏青隨筆集《湘湖行》 黃亞洲 說湘湖,現在是一種時尚。 文化界眼下熱鬧,大家都在解說湘湖,分析湘湖,給湘湖出主意。尤其是杭州市、蕭山區的文化界,各種研討會、論壇、圓桌會紛紛舉辦,中心議題皆是湘湖。湘湖是個時尚課題。 “說湘湖”的時尚,源頭在于,湘湖的發生史與發展史本來就很時尚。錢塘江南岸之湘湖的發生,當然與錢塘江北岸之西湖的問世一樣,都是杭州古海灣向泄湖的演變;而宋時蕭山縣令楊時的重筑湘湖,與宋時杭州通判蘇東坡的疏浚西湖,也是一段有著同樣含金量的佳話。 蘇東坡對疏浚后的西湖的描繪,至今膾炙人口: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楊時對面積達三萬七千畝的湘湖的新生,也有這樣興高采烈的描繪:平湖凈無瀾,天容水中煥。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漢。煙昏山光淡,桅動林鴉散。夜深宿荒陂,獨與雁為伴。 兩個美麗的湖泊,兩位美麗的詩人! 兩個美麗的故事,兩項不容易做到的水利工程,兩則互為印證的于當代各種研討會上頻頻拿出來的例證! 確實,當年,湘湖重生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蓄水灌溉了湖泊周邊的近十五萬畝農田 ,極大地造福了百姓。湘湖被稱為蕭山人民的母親湖,名至實歸。 所以,說起湘湖的發生史、重生史,大家都是很驕傲的;同樣,說起湘湖在后來歷史中的逐漸湮沒乃至最終消失,大家也是很痛心的。農業時代對于耕地重要性的片面理解與追逐,終于導致了水波粼粼的湘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后的徹底退出蕭山地圖;雖說湘湖重生之后的幾百年里,歷朝歷代的保湖派與廢湖派一直爭拗不斷。 當然要感謝本世紀初的杭州主政者關于唱好“西湘記”的戰略決策,也就是說,要在保護、發展好錢塘江北岸的西湖景區的同時,讓錢塘江南岸的湘湖也重見天日。 杭州忽然有了“兩湖”的說法。 蕭山人民對這一決策的歡欣鼓舞,自然特別容易叫人理解。讓柳絲、花香、水鳥與迷人的湖光山色重現于淤泥塘與一大片凌亂的磚瓦廠,讓北宋的湘湖在當代重新浮現,這個前景多么令人感動。 我們大家都不會忘記,湘湖的重生,曾動用了多么大的人力、物力與意志力;當年吹響的“還湖于民、圓滿湘湖”世紀號角,多么的激越嘹亮! 湘湖重生的三大步歷史性跨越,簡直可用“可歌可泣”一詞來形容: 第一步,本世紀的2006年,順利完成湘湖一期4.64平方公里的保護與開發,面積達1.2平方公里的波光粼粼的湖面完美重現,形成湘浦、湖上、城山、越樓、跨湖橋五大景區,26個各具特色的景點驚艷亮相,包括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杭州極地海洋公園、下孫文化村、燕爾婚慶園;各式榮譽也向重生的湘湖紛至沓來:中國休閑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國百強旅游景區、浙江生態景區、2014最佳湖濱旅游度假目的地。 第二步,2008年,湘湖二期的保護與開發工程順利完成,湖面由1.2平方公里擴至為3.2平方公里,景區面積由4.64平方公里擴至為10.6平方公里,再建老虎洞、獅子山、湖山、石巖山、中湘湖五大景區,以及湘湖音樂噴泉、青浦問莼、金沙戲水等多個景點。同時,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飲茶樓,如越風樓、跨湖樓、湘湖漁村、茗醉園等等,相繼出現,加上第一世界大酒店、世外桃源皇冠假日大酒店、九龍山莊的先后問世,湘湖的多層次住宿接待體系初步形成。 第三步,于2013年啟動湘湖三期工程,繼續恢復湖面2.9平方公里。這樣,經過三期工程的接力,湘湖總面積已經達到6.1平方公里,與面積為6.39平方公里的西湖基本持平。水波滟瀲的湘湖連通了錢塘江和三江口,恢復了歷史上漂亮的葫蘆形水體格局,水域寬廣,林木蔥蘢,山環水繞,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已成為蕭山人民乃至整個杭州人民樂于賞玩的打卡勝地。 當然,湘湖恢復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為蕭山區添一處令人愉悅的自然景觀,不僅僅著眼于旅游,這對于整個湘湖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促進與利好。 也因此,如何讓現今的湘湖發展得更好、更迷人、更有競爭力,便又成了熱門話題。近期,蕭山區的決策部門又召開專題會議,來研究湘湖,并且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如何站在今后二十年的維度,把湘湖建設成中國最美生態湖景區、世界級旅游度假區、跨湖橋文化和吳越文化集中展示地、中國視谷和蕭濱一體化核心承載地? 這“兩區兩地”的新定位,自然又引爆了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說湘湖”三字便又成時尚。 這真是好事情。 也就是說,站在二十年以后來看湘湖,人們會說,果然,湘湖厲害,湘湖不僅是蕭山的,不僅是杭州的,不僅是浙江的,不僅是中國的,完全是世界的;湘湖不僅僅是個自然景觀湖,不僅僅是個旅游打卡地,完全是一個“產城人文湖”深度融合樣板區! 這就要求我們現在就要好好地“說湘湖”,要好好條縷分析、要好好量體裁衣;而這其中,更加深入地研究湘湖的來龍去脈、歷史特點、人文沉淀,就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了。 真好,一冊樓柏青寫的隨筆集《湘湖行》就擺在我們面前了。 湘湖,又以它的歷史性、文學性、故事性、思辨性,呈現在了我們案頭。 “說湘湖”,又添了一冊賴以開口的工具書。 湘湖的話題,真個是說不完的。不消說八千年的跨湖橋文化呈現在這里,這里出土了整個人類第一條獨木舟;光說到春秋時期,故事就很多,吳越爭戰、范蠡筑城屯兵、饋魚退敵、越王勾踐臨水祖道、西施離越入吳,件件驚心動魄;秦漢時期,秦始皇祭禹渡江、孫策大戰王朗,也是發生在這里的顯要事件;湘湖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源頭,李白、孟浩然、溫庭筠、陸游、劉基、毛奇齡都在這里留下奇瑰的詩篇;“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賀知章故里亦在此地,“笑問客從何處來”自然也是個特別動人的鄉愁故事。 這種種歷史緣由,都在這冊《湘湖行》里有了深刻的行走蹤跡。我們細說湘湖的未來,一定要細看湘湖的過往,這就是作者樓柏青今天帶給我們的意義。 樓柏青先后在華東交通大學、浙江廣播電視大學蕭山學院當副教授,敏于講學,退休后一直關注湘湖并研究湘湖,后來受湘湖管委會聘任,具體參與了研究湘湖歷史文化的工作。這冊《湘湖行》便是他守望湘湖、研究湘湖的傾心之作,是他二十余年來“湘湖行”的切身體驗與認知。如今這冊書放在了我們案頭,我們是要感謝這位樓教授的。 現在大家都在說湘湖,說話正到熱鬧關頭。樓教授通過這冊隨筆集的四個部分,給我們起了很多說話的由頭,非常適時。 謝謝樓教授的舉手指點。 他的這只手舉起來,花了二十年功夫,實在不簡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