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活絡效靈丹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用于氣血瘀滯諸證,本文介紹了活絡效靈加百合、烏藥、丹參、佛手,蜜丸或水泛為丸,治療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及糜爛性胃炎的經驗。(導讀/千誠)

治胃脘痛的臨床經驗
作者/陳沫金
 簡介:陳沫金,1943年生,字昌祿,湖北省蘄春縣人。從事臨床工作五十多年,長期致力于惡性腫瘤和疑難病的治療與抗癌藥物的研發。 著有《中醫入門通俗演義》、《克癌方略》、《陳沫金醫話醫案》等七部專著。 |
活絡效靈丹系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斗張錫純所創,用以治療“氣血凝滯,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背疼,內外瘡瘍,一切臟腑積聚,經絡湮瘀”等癥。近30多年以來,余每遇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及糜爛性胃炎均以此方加百合、烏藥、丹參、佛手,無不應手而愈。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及糜爛性胃炎的病理改變,都是屬于胃及十二指腸內壁瘡瘍,而乳香、沒藥為宣通臟腑、疏通經絡之要藥,有解毒消腫,生肌止痛之效;再伍以丹參之祛瘀止痛,活血通經,對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肝脾腫大、心絞疼痛等候又恰中病機;其中當歸以暢血中之氣,更增強了止痛的功效。乳香100g,沒藥100g,丹參100g,當歸100g,百合400g,烏藥100g,佛手100g,麥冬100g。
共碾為末,水泛為丸,或煉蜜為丸。日服三次,每次6~10克,溫開水送下。由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及糜爛性胃炎均屬慢性病,胃為多氣少血之府,其感受疾病,不外三種:外受寒邪,邪犯于胃,或過食生冷,寒積于中,皆可致胃寒而痛,尤以脾胃虛寒者較易感受寒邪而痛發。
又如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濕熱內生,或食滯不化,也可以發生胃脘痛。如《素問·舉痛論》曰:“寒邪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引急,故痛。”
《醫學正傳·胃脘痛》也有“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熬,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的說法,可加高良姜、山楂、建曲、雞內金。
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木失于疏泄,橫逆犯胃,氣機阻塞,因而發生疼痛。如《沈氏尊生書·胃病》說:“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氣郁結,久郁化火,火邪又可傷陰,可使胃痛加重或病程纏綿。氣滯日久則血脈凝澀,瘀血內結,則疼痛更為頑固難愈,可加柴胡、香附子。素體脾胃虛弱,或勞倦過度,或久病脾胃受傷,均可導致中焦虛寒而胃痛。若脾陽不足,寒邪內生,絡脈失于溫養,則為虛寒胃痛;若胃陰受傷,胃失濡養,又可為陰虛胃痛。虛寒者可加肉桂、附子、高良姜,陰虛者可加沙參、青冬、石斛、玉竹。余用此方治療胃脘痛千余例,有效率達百分之百,痊愈率為百分之八十五,均在3~6個月內起到根治作用,無一例不效,真可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數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