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蘇軾是有宋以來最為耀眼的詞人。他的一生坎坷起伏,可以說是“三起三落”。 其人生經歷在宋神宗時期可以概括為“一起”(任不同地方官平穩起步)“一落”(烏臺詩案極速貶落)。而后期的一貶再貶更是令人咋舌,從其《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窺見一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坎坷起伏的經歷也鑄就了蘇軾的豐富多采、絢麗多姿、創新發展的詞風。 今天我們通過欣賞前期“一起”階段蘇軾所作的四首詞作《江城子》,來品味蘇軾的絢麗多彩的詞風。 ![]() 1、原文
2、背景 本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五年至七年間(1072~1074年),蘇軾時任杭州通判。詞前小序說明這是一首與友人張先共游西湖的記游寫景、娛賓遣興詞。 3、賞析 上闋明寫景暗喻人。雨后西湖中一朵開放時久嬌艷依舊的荷花亭亭玉立,暗喻彈箏女風韻猶存,美艷動人,令雙白鷺(詩人倆)不禁欣賞贊嘆。 ![]() 娉娉裊裊 下闋筆鋒一轉從描寫彈箏女的貌美轉為其古箏奏樂技巧之高超,恍如湘水之神如泣如訴,令云煙聚攏、青峰失神、聽者迷醉,以至于醒過神來,玉人失芳蹤。 ![]()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4、詞風 本詞作于詞人首度任杭州通判時,生活相對平穩安逸,體現到詞中風格上: 本詞詞風:清新俊逸,精巧飛揚。 本詞深入解析可參見我的往期文字: 《飛花令——“青”+詩詞挑戰二期+宋詞賞析江城子·江景》 ![]() 1、原文
2、背景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蘇軾知山東密州(今山東諸城)時所作。時年其妻王弗已逝十載。 3、賞析 上闋抒發思念之情:開篇飽含深情的千古金句撲面而來:你我陰陽相隔已十年了,可我對你的思念,無時不刻存在。此刻我的內心渴望和你傾訴我的凄涼,你卻在千里之外。如果你我再次相見,料想你一定認不出我如今滿臉滄桑的我來! 下闋記夢:昨夜我又夢見你了,你在窗前梳妝打扮,見到我你溫婉一笑,柔情似水,我卻不爭氣地流下淚水,思念之情決堤狂瀉而出,縱千言萬語此時卻無語凝噎!可以想見,每年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你也在肝腸寸斷地思念著我! ![]() 小軒窗,正梳妝 4、詞風 本詞上下闋有如兩次開閘放水: 上闋開十年積蓄的思念之閘,決堤而出; 下闋開夢中相見千言萬語欲傾述之閘,化作滔滔淚水奔涌而出; 用情之深,無愧“千古悼亡”第一詞。 本詞詞風:凄涼幽獨、癡情魂銷 ![]() 1、原文
2、背景 與上首詞同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邊境受敵侵略。 密州與杭州相比有云泥之別,饑荒、蝗災、干旱等難題令蘇子心力憔悴,然面對西夏入侵,蘇子仍壯志凌云、欲報國殺敵。 3、賞析 此詞開豪放詞之先風,在淺斟低唱之風盛行的北宋詞壇獨樹一幟,“自是一家”。 上闋敘事寫出獵之狀景。率眾行獵場面宏大,末句點睛:自喻英雄孫權,有搏虎之壯志。 ![]() 右擎蒼 下闋轉而抒情,表達蘇子期待上疆場報國殺敵之志。以“漢文帝遣馮唐赦免魏尚”的典故,抒發自己“西北望,射天狼”的期盼之情。 ![]() 西北望,射天狼 4、詞風 詞人以一個“狂”字統攝全篇,打破傳統詞作“綺麗”兒女情題材的局限,大大拓寬了詞作題材,為豪放詞派開先河。 本詞詞風:熱情豪放、凌云壯志 ![]() 1、原文
2、背景 時間來到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子任徐州地方官兩年調湖州途中。這兩年蘇子對徐州風土人情產生了深厚的眷戀之情,驟然調別令蘇子離恨難舍。 3、賞析 上闋以“天涯流落”人身份自喻,和相戀之人欣喜相逢卻轉瞬即分別,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佳人”已別,春色與誰“同”? 下闋轉而抒情,對徐州的相思之情融入春水,蘇子將徐州視作故鄉,自己卻如“背歸鴻”雁背井離鄉,欲寄泗水將相思之情帶到徐州,無奈泗水亦背徐州東流,相思難寄,心下悵然。 ![]() 流不到,楚江東 4、詞風 離情別緒通常對特定之人而發,本詞蘇子的離別之“人”是其視為故鄉的“徐州”,心中的難舍之情沉重無比。 詞風:深沉哀婉,悲嘆無盡 ![]() 結語: 蘇軾乃真君子,不虛偽做作;其詞風如做人,外放又真摯,不無病呻吟,不矯揉造作,可隨其自身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而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飽含真性情。 詞一飽含對歌女真摯的同情之心; 詞二飽含對亡妻深沉的思念之心; 詞三飽含對國家熱烈的愛國之情; 詞四飽含對治地深厚的故鄉之情。 以上為一家之言,不足之處請多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