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屆一中全會是在1945年召開的,這次全會之后選舉產生了五大書記,即毛主席、朱老總、劉少奇、周總理和任弼時。到1949年,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同樣還是選舉產生了五大書記。 組成人員沒有變,但是排名發生了一些變化。這是為什么呢? 排名第一的還是毛主席,他是全國人民自己選擇的偉大領袖,是歷史形成的偉大領袖。經過解放戰爭的實踐證明,只有毛澤東思想才能救中國,只有毛澤東思想才能徹底打倒一切反動派。 毛主席的歷史地位更加鞏固,更加明確了。他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領導核心,后來就成為新中國的最高領導人。這是中國之幸,人民之幸。 排名最末的還是任弼時,五大書記中,任弼時是最年輕的,也是身體最不好的,他曾經在國民黨的監獄中遭受酷刑,身體受到嚴重摧殘,長期抱病工作。 為了他的健康,中央考慮讓他多休息,醫生也叮囑讓他適當減少工作,可是任弼時是個工作狂,根本不聽。新中國剛成立一年,他就不幸病逝了。 毛主席第一,任弼時最末,他們兩位的排名沒有變化。中間三位的排名則有一些細微變化。最明顯的是朱老總由排名第二,降到排名第四,劉少奇由排名第三,升到了排名第二。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由排名第四升到了排名第三。也就是說,劉少奇和周總理都各自進了一步,而朱老總則退了兩步。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 首先來說年齡問題。朱老總出生于1886年,當時已經63歲了。他是五大書記中年齡最大的,比年齡最小的任弼時大了18歲,比周總理和劉少奇大了12歲,比毛主席還大7歲。 在任何一個工作崗位上,年齡從來都是一個決定升遷的重要因素。年齡大,體力自然要衰落,所以要把那些年富力強的同志提到最重要的崗位上去。 相對而言,劉少奇和周總理就是年富力強,他們當時都是51歲,正處于黃金年齡,自然要承擔更艱巨的重任,所以他們的排名都上升了。 然后是工作重心轉移的問題。七屆二中全是在1949年3月份召開的,當時三大戰役已經勝利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取得全國性的勝利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了。 在這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毛主席提出工作重心要從鄉村轉移到城市去。以前的工作重心是戰爭,是打敗蔣介石,以后的工作重心是要搞生產建設,把我國由農業國建設成為工業國。 工作重心轉移,對應的人員排名也要變化。朱老總是軍隊總司令,是軍委副主席,是毛主席指導軍事斗爭的副手。戰爭年代,一切為了勝利,所以朱老總的排名要靠前。 而隨著戰爭的結束,勢必要大量接收城市,要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在這方面,劉少奇和周總理更有經驗,劉少奇被毛主席稱為正確路線在白區工作中的代表,他善于做城市工作。 而周總理在建國后長期負責全國的經濟工作,在這方面能力也很強。 最后是劉少奇被逐步確定為接班人。早在1945年,毛主席赴重慶和蔣介石談判,考慮到可能面臨的風險,在毛主席離開延安期間,由劉少奇代理中央主席的職務,主持中央的工作。 從那個時候開始,劉少奇逐步成為毛主席的副手。所以到1949年他的排名躍居第二。建國后,劉少奇成為繼毛主席之后的第二位國家主席。 因此說,七屆二中全會五大書記排名的變化,是當時中央布局未來深謀遠慮的結果,是順應形勢和局勢的變化,做出的一次非常英明正確的選擇。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中共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