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薪酬是什么決定的?如果你站在個體層面,站在成本視角上,你會說是3P1M(崗位、能力、績效和市場),這是小邏輯;如果你站在系統層面,站在投資視角上,你會說是“價值創造”,這是大邏輯。小邏輯要服從大邏輯,可惜很多人一直沒有上升到這一點。 2.薪酬來自于戰略授予和經營分享。任正非指出:戰略性薪酬包是我給你錢,是公司戰略性投入,因此采取授予制;經營性薪酬包是你給我錢,是要貢獻回報的,因此采取獲取分享制。這兩者性質不同,不能混在一起,否則就會出問題。3.在財務上,固定薪酬一般對應成本費用,獎金一般對應利潤,長效激勵一般對應所有者權益。4.薪酬通常被視為成本,但它更應被視作投資。視為成本,員工就是負擔,老板就會想著降本,結果員工素質越來越差,公司效益也越來越差;視為投資,員工就是金礦,老板就會想著挖潛,結果員工能力越來越強,公司效益也越來越好。視角擺正了,分錢功力就提高了,任正非說,我巴不得你賺得多,因為我賺得更多。5.薪酬并不是激勵的全部,不要一說激勵就只想到薪酬,還有很多其他因素。薪酬也不是一直站在激勵的C位,每個人的需求不同,要激勵就要投其所好。6.固定薪酬是保健因素,浮動薪酬是激勵因素,二者不可偏廢,需要平衡。7.薪酬要設計成組合,因為企業的業務需求是動態變化的,員工的激勵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薪酬部分,對應不同的需要。8.從傳統個人層面的個體工資包,到面向團隊、掛鉤團隊績效的獎金包,再到公司、部門、個人三個層面全覆蓋、工資獎金全包含的薪酬包,薪酬體系呈現出逐步升維的規律。9.個體薪酬有兩種主要傾向:崗位和能力,由此產生三種模式:崗位工資制、能力工資制和調和型的職能工資制。10.個體薪酬與績效掛鉤并不是必然的,例如研究機構、麻省總醫院等,薪酬并不與業務成果、手術量、論文量等掛鉤。想通其中的原因,你會更上層樓。11.做薪酬要有系統觀,不要只看到個體,以為薪酬是發給個人的,就以為薪酬只有個體層面。薪酬是一個系統,不僅個人有薪酬,部門、公司整體也都要有薪酬包,因為它們都是利益主體。12.獎金是老板和員工的對賭,老板賭的是業績,員工賭的是薪酬。13.無法感知,就無法激勵,你的獎金公式搞得很復雜,員工看不懂,算不清,激勵效應立馬去掉了九成。但感知也并非要清晰到能算出拿多少錢,而是建立預期和規則,例如他只要知道自己的份額和比例,就能產生足夠的激勵。14.完整的薪酬策略要回答:1、驅動誰?(公司/部門/個人?);2、往哪里驅動?(導向);3、用多少薪酬驅動?(水平/結構);4、怎么驅動?(機制:生成、運行、分配、控制的閉環)。用這個標準來看,傳統的水平/結構策略只回答第3個問題,嚴重不完整,所以總是感覺不給力,擔負不了承接戰略的任務。15.傳統的薪酬策略(水平、結構等策略)與戰略的關聯比較表層膚淺,是個體、成本層面的機械、淺層連接,例如薪酬水平策略,僅僅是根據公司支付能力來選擇為員工支付什么水平的薪酬成本,薪酬結構策略也不過是區分多大的比例是固定支付,多大的比例是浮動支付,可以看到,這些策略都作用在個體層面,著眼于局部,視野太局限,難以和公司總體效益、和戰略建立直接的聯系。16.薪酬與戰略密聯,不一定要通過績效這個二傳手,薪酬本自具足,自己就可以直接和戰略關聯,這個抓手就是薪酬包。17.薪酬要做到“指哪打哪”,就必須與自身組織單元的價值創造要素緊密掛鉤,通常是兩個,一般為“過程+結果/投入+產出”等組合,例如收入+利潤、產能+降本,以保證平衡。薪酬包模式能做到這一點,而傳統個體薪酬模式很難。18.薪酬包和薪酬預算應該二合一,不應彼此割裂。很多企業制訂了薪酬預算,但并不打算照此執行,因為預算做得不準,而華為,薪酬包與薪酬預算是一體的,預算是多少,薪酬包就是多少。19.傳統薪酬方法論做薪酬設計,僅僅完成了20%,充其量是確定了個體薪酬的架構和基準,放到高維薪酬里面,也就是基線而已。20.獎金設計本質上是業務設計,不懂業務是做不好獎金設計的,獎金設計應盡可能讓業務來主導。21.算好賬是分好錢的前提,要算好賬,就需要做好責任中心/利潤中心機制建設,從源頭明確各中心的價值創造,分清價值歸屬,定好內部價值交易規則。這比薪酬設計技術含量更高。22.無績效不獎金,沒有績效條件的獎金是不合理的,要發獎金,必須要設定一定的績效標準。23.獎金需要和績效掛鉤,但這往往成為煩惱之源,產生目標無法定準、目標上下博弈、績效考核必須精準等諸多問題,而薪酬包則無需和績效目標值掛鉤,而是和實際值掛鉤,實際值越高,員工拿到的薪酬越多,公司也賺得越多。這樣大家都不會糾結目標是否定得準確,這毫無意義,而是一起致力于實現更高的目標。24.員工在沒有外力驅動的時候,其動機還有可能非常高尚,一旦施加薪酬等外力,其行為有可能會帶偏,因此薪酬的導向必須非常警惕。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導向,任總建議以利潤為導向,這大概率是不會錯的。25.諾獎機制設計理論指出,薪酬的導向,必須和員工自身的利益相融,這就是激勵相融原理。例如三個人干五個人的活,拿四個人的錢,就需要薪酬包機制,員工看到薪酬包就這么大,為了多分錢,就會自發多干避免加人。26.個人提成制弊大于利,必須少用慎用,如果非要用,只能在特定條件和特定階段采用,過后需要立即升級到團隊獎金包/組織薪酬包等形態。27.個人目標獎金同樣弊大于利,很多HR和咨詢公司水平比較低,又想圖簡單,殊不知會帶來獎金福利化、各自為戰、和整體效益失聯等諸多問題,需要升級到組織薪酬包等形態。28.薪酬包可以和組織效益線性掛鉤,而無需考慮績效目標值,也無需掛鉤績效考核結果,因為目標值只是預測,只有實現后才能生成薪酬包,而效益本身就是KPI指標,如果再掛鉤一次績效考核結果,相當于雙重考核。 29.工資拆分成很多個名目,比如基本工資、崗位工資、績效工資,并不是不專業,很多時候是你沒有理解人性和業務需要。30.這兩句話讓員工在領獎金之前照抄一遍,錯一個字都不要發獎金:獎金是掙來的,不是必然的;獎金是變動的,不是固定的。據說華為就是這么干的。31.薪酬預算的Owner是各級管理者,而不是HR,很多公司搞反了。讓各級管理者自主管理薪酬包,他會比HR和老板更上心,薪酬的ROI會更高,為什么?自主、內驅肯定會強于被迫、外驅。但傳統薪酬方法論不支撐自主管理,高維薪酬模式下才能實現。32.協同為什么難?因為利益。如果薪酬來自于協同,那么協同自然就會發生。33.光靠編制控人數,是無法見效的,必須結合薪酬預算,雙管齊下,才可能把人效管好。34.薪酬做不到“隨時發、隨便發”,是因為和效益沒有密聯,無法形成動態薪酬包。在華為,薪酬包和效益線性掛鉤,每月動態生成,管理者可以自主管理,動態發放,確保激勵的及時性和針對性。35.薪酬的發放并不是必然的,要動態審視。在傳統薪酬模式下,每月的工資發放可能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在高維薪酬模式下,你的效益差,薪酬包額度就會不足,工資自然就發不出,這時你就需要想辦法去籌錢,不然你的團隊就解散了。36.薪酬管控需要上下兩頭算,然后來兌換。從上往下算,要保證“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從下往上算,要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保證有勁干。眾恩專注激發組織活力、驅動組織效能化學反應,分享華為等業界領先能落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助力成長型企業增長成長,全力打勝仗,如果您有這方面的困惑,歡迎交流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