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東光息氏族譜(始祖誠,今阜城縣崔家廟鄉)

     滄州家譜穆國聯 2023-09-09 發布于河北
    東光息氏族譜(14則)
    1、息氏族譜序
    息氏之族也,侯于周,而蔓延于山右。明永樂間,徙民衛王畿,吾始祖諱誠與焉東光,息氏自此始。而息氏之里,息氏之塋,亦自此始。先塋營于家居正南里許,俟后人益繁,土益隘,乃又卜塋于祖墓址西北隅。而五世祖遂遷,屈指及今二百余年。歷世久世系易紊,嗣緒遠而宗派半稽,后人之出,遂本始莫溯,承祧無從。先大父嘗以此為憂,欲緒祖譜,適值兵變,致大父之志未遂。若鉉渺渺,厥躬不逮,先人遠甚,詎能克承啟志而無憾乎?幸叔父諱振茂字盛斯者,慨然自任,以襄其事,而眾兄弟、侄輩欣欣然德是舉。斯任也,非敢以誦德詡功也,亦以使自今以前,而今以后以至無算。知某某為若門之祖若宗也,知某某為若門之孫若子也。即因以知某祖之諱若何,字若何。庶不致祖名而復用之孫,孫名而上同之祖也,更知某祖之德安在,職安在,亦使世世之子孫當霜露之下,瞻拜之際,思祖宗而不可見,見斯譜如見祖宗之德若職,因以有所仰慕,而不自菲薄也。是則先大父之志,亦叔父與鉉之志也。至于始祖之貽謀,累世之封蔭已遠不能詳知,幸有二世祖母之誥命在,即誥命當兵燹之后僅存其五之一,然由一以想見其余。亦可得其大概云。因并錄此,以志不朽。
    康熙二十五年(1686)歲在丙寅孟夏之吉
    2、息氏再修族譜序
    世系之制,非余一人興,志立意也。由我王父字盛斯之心愿,吾伯父字舉九之繼述,且上代吾曾王父字春臺,已初具稿略,貽留后人,伯父持此。閱吾王父已有其愿,第為家務窘迫,有愿未遂。伯父欲繼其志,無奈八旬耄倦,修輯未成。有侄輩名楫,繼此修輯,不幸甫歲而亡。嗚呼,是譜之成,其何日哉?將吾王父、伯父之意愿,其何日遂哉!況余年亦多半人世矣。雍正戊申秋,更屢疾弗療,恐是譜久而易墜,無以昭示后人,致使負我王父、伯父之志。因不得已,據其已然之跡,詳其未成之舉。凡先人足儀形者,務詳記載,以為后人啟佑。凡前代之可纘承者,必極形容而昭觀感,是以譜內即書字諱,遂書功名,遂書父子繼出,遂書性情行誼,并書文章世業。庶前人之功德不泯,后人之纘承勿替。瓜瓞綿綿,子孫繩繩,萁裘永為垂振而不朽。乃吾伯父之志,亦吾王父之愿也。
    雍正六年(1728)歲次戊申菊月朔一日谷旦
    十一代孫 如淑 董事謹撰
    十一代孫 鵬飛 輝來  檢閱  較謄
    3、息氏再修族譜序
    吾與息氏之締交也,自允公年兄始。庚午科,吾與年兄同領鄉薦,太倉夫子極稱年兄制藝為一榜首出。退見其人,質直簡樸,卓卓乎有古先君子之風,固己心焉屬之矣。嗣后締為世交。因年兄司鐸吾邑,余適家居,命子侄輩罹拜允公年兄奉為塾師,囑之曰:此汝等指南車也,不得以泛常學師相視。于是,子方昌、方然、侄方燕等,并同社林氏諱聰者,皆受業焉。忝在舊誼,兼承大誨,數以杯酒相約,因晤舉九年伯,見其議論慷慨,精神煥發,知其栽培有自來也。數語浹洽,道及世系,謂始祖諱誠,明永樂間,遷大姓實畿輔,自山右至東邑衛河西二十里許而家焉,此其一氏之的派也。二世年先生諱安,以選貢任刑部浙江清吏司員外郎,誥封奉訓大夫。四世年先生諱清,戰勝秋闈,委職州牧,殊績偉勛,炳人耳目。六世、七世兩先生諱耀、諱靜畿者,俱以恩拔司鐸州郡。越至八世春臺年先生,博學廣記,尤善楷書,司訓里邑,諸子傾心。賡虞年伯祖為春臺公之季子,而年兄之嫡王父也。忠義自矢,勇力過人,隨父之任。時有寇亂,賡虞公手提重鐵,立于城上,左沖右突,虎賁數千,莫之敢攖。后雖不幸未免于難,而千秋忠孝大節,昭若日星焉。抑且家世三百余年,采芹食餼,代不乏人,科貢爵弁,累不絕續。吾與息氏,地隔燕趙,未獲親入其鄉。嘗聞一里之中,長幼協和,閭黨輯睦,家習詩書,戶敦禮讓。近今風俗,莫此為最,是又余得之合坤馬年長兄者也。乙未四月,余以策對廁身翰苑,方念家中子侄,非允公年兄,其誰適從?乃曾不及時,而年兄以舉九老年伯暨年伯母壽屈耄耋,切意就養,已匆匆而去矣。后生小子,其何考德而問業乎?嗣是音問往來不絕。丁酉科,探穎年兄并我翼云年世兄,曾謁于京師,遲至己酉,不料允公墓已拱木矣。再接翼云世兄詢及憂恤,不勝浩嘆。杯盤數過,翼云世兄若有難色。問之,謂探穎年兄倡議修譜,剞劂告成,求余為序。蓋知余老缺殘牙,政事繁心,握筆維艱也。吾與息氏誼屬世交,又稔知其德之長,風俗之厚。安敢以不文辭哉!請以二語弁首曰:忠厚傳家,詩書繼世。庶有以撮其大略云。
    雍正八年(1730)歲次庚戌榴月廿七日之吉
    賜進士出身,現任宗人府府丞,歷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光祿寺正卿,浙江監察御史,翰林院編修檢討庶吉士
    平干年眷晚生 冀棟 頓首拜撰
    4、息氏三修族譜序
    嘗謂家之有譜,與國之有史并重也,豈可視為無關重輕者哉!故吾高祖春臺公,知譜系之不可缺也。文安司訓,屢遭兵燹,亦嘗創立稿略,以為啟佑,越我叔曾祖舉九公,善繼善述,即于康熙丙寅倡議修輯,剞劂成本。再越我堂叔祖探穎公,纘承在念,罔敢失墜。又于雍正庚戌重修譜系。爾時我年紀尚幼,嬉戲于旁,叔祖呼我而囑之曰:我今日之事,即汝異日之責也,我但應諾,不以為意。迨年之壯盛,延師考業,寒暑弗輟,又不暇理,以故遲延以至于今。今譜之未修也,已五十載矣,歷時既甚久,生齒則甚繁。倘不重為鐫修,勢必字諱就湮,出繼無證,使后人之追蹤莫據,并使前人之手澤盡泯。夫居前人之后而使前人之功德不彰者,則為不孝;處后人之先而使后人之世系不明者,則為不慈。彼承先而啟后者,其異人任哉!但見舊譜中,尚有字諱失傳,出繼未詳者,不敢漫然而舉斯事。不意戊戌秋季,翻閱書篇,偶得譜稿一卷,字諱出繼頗有可考。修譜之意遂從此決。于是持此以商兄弟子侄,彼亦僉曰:此誠盛舉,不容待也。遂于己亥歲十月間,逐門訪問,按支考察,分析出繼,選擇字諱,極為審量,昭茲來許,敢自矜功,亦聊以盡分云爾。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歲次庚子季春谷旦
    十三代孫 永嚋 董事敘撰 十三代孫永驥、璘  參訂
    十四代孫瑞麟、聊奎、中孚、雸霖、際盛、奠邦、際亭、霑霖   較正  較謄
    5、息氏三修譜序
    嘗考古息姓,見于周,延于漢,息夫公以禮部尚書著名。遞及前明,登賢書,列仕籍,郡有志載。息氏之派由來亦綦遠矣。即我朝試科,戰勝棘圍,亦不乏人。余幼操湖南省,揣摩制藝,于歷科鄉會墨選中,得諱如洵息作一篇,愛其清逸,置諸案頭,時常玩味。而懸想斯人,終以不知其籍貫為憾。及乙酉科,賡堂年兄領余鄉薦之后,問其祖居,方知如洵公,即賡堂年兄叔曾祖老年臺也。今歲庚子正月初旬,賡堂年兄冒雪京邸,敬謁官署,敘禮就座,若有難色。進詢其故,為重修譜系,奉堂叔秉倫年長兄先生之命,持稿求余作序。余思一系世誼,難以宦途,事冗荒疏為辭,再則披閱全譜,見其宗支繁衍密如星布,簪纓繼世,聯若貫珠。又為余心所深賞。更可取者,余于丙申歲隨駕南巡,路經東邑,聞諸縣令吳公曰:家風淳樸,族情雍睦,此又近今之所罕覯者也。益不可不以為序。但原譜舊序,前輩宗人府冀公諱棟,著墨數行,已親切而詳明,余亦無容多贅,毛詩有詠:綿綿瓜瓞,濟濟多士。二語可以持贈云。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歲次庚子季春之吉
    賜進士出身,現任太常寺正卿,歷任翰林院檢討兼監察御史,鴻臚寺少卿,年家弟 吳玉綸 頓首拜撰
    6、息氏四修族譜序
    竊謂譜者,所以別宗派、明世系、成孝敬、厚人倫也。故名門巨族,縉紳先生之家,莫不有之。息氏之譜,始于我八世祖春臺公。繼其志者,我高高祖舉九公也;述其事者,我高祖允公也。本已成之規,以因革而損益者,我堂叔祖秉倫公與我父會堂、我伯叔父賡堂、獲萬諸公也。豈好勞哉?蓋以隆古親睦之風,望族人而憂其不治,陰而治之以譜也。治之以譜者,實治之以祖也。今夫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乎天者,圣人能以天治之;本乎祖者,吾亦可以祖治之。何謂乎以祖治之也?今族之喜不慶、憂不吊者,謂其與己無關也。茍執譜以示之,今之所謂親盡者,即昔之兄弟也。皆一人之骨也、血也。故曰以祖治之也。吾族譜之例,遷居之祖自為一,簡尊其始也。后分五支,別其派也。五支之所出,各敘為一冊,從其朔也,前人之字諱必避嫌,于并尊也。功名行誼并書,彰光德、啟后人也。嗚呼,一譜而尊親之道、教誨之事皆備焉,洵盛典哉!前譜之刊,始于乾隆己亥,終于乾隆庚子,迄今幾四十年矣。小子后生又將抱孫焉,故我叔侄兄弟輩又不敢不身任其事。非敢曰迪前光也,亦聊以前人之以祖治吾輩者治后人也。系之以詩曰:親睦九族,厥惟陶唐。九族既睦,可奏平章。孝治之本,一族不忘。祖之功德,繼緒弗遑。祖之骨肉,勿使相戕。
    嘉慶二十三年(1818)歲次戊寅孟夏谷旦
    十五代孫 沐手敬撰
    十二代孫孫 十四代孫中文、際商  董事  十四代孫景坡、兆麟  排敘
    十五代孫作范、作模 參正  十五代孫名遠、作祀  檢閱   十六代孫珩、根深   較謄
    7、息氏四修族譜序
    庚午春,余客廣川之北曰連鎮,聞息鏘玉昆仲,并以文譽噪其鄉,因結文字,緣見其人,淳實古樸君子也。其家永寧,距連鎮數十里,不獲朝夕聚,故于其世德尚未詳。后八年客山東,息氏太璞來就學,乃備耳其家世。適其兄鏘玉有修譜之舉,不遠數百里,問序于余。余與生通家也,又重其來意誠篤,不得以不文辭。因按其譜書名、書字、書本支、書別派,以始遷之祖為斷,而其上不書。為親盡也,其所書者,于生卒出處不備載。蓋譜以著代,非以紀事也;譜以昭序,非以明夸也。嗚呼,族譜之興也久矣。自唐太宗分姓以來,尚貴賤,尚大族,尚世系,率以援引顯達為光寵。以故崔姓必宗博陵,盧姓必宗范陽,王、謝必宗瑯琊、陳留。至莆中二蔡,爭祖君謨,尤為識者所非笑。夷考息氏,在虞為帝胄,在周封侯,自漢司農后,著簪纓,綴青紫者,歷代不乏聞人,而茲譜概不錄,即譜中之登仕版者,錄亦弗詳,蓋其識量之過人者遠矣。夫系姓綴氏,盛舉也;敬宗受族,美名也。故唐宋時譜系盛行,幾幾乎家有一譜。然或越數世而失傳,或十數世而失傳,作譜固難,修譜者尤不易也。息氏自始遷至今,三百有余年矣。其譜凡三易,則嗣續之賢,德澤之遠,又何如耶?昔蘇允明自為族譜引曰:觀斯譜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文信侯跋彭氏族譜引唐柳玼之言曰:門第高者,其修已益不得不至。然則予之序斯譜也,故以嘉生之厚,尚于生有厚望也夫。
    嘉慶戊寅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仲夏中浣  高陽友生 韓湯衡 拜手序
    8、息氏五修族譜序
    永寧息氏,余外家也。明永樂二年,徙大姓實畿輔,由山東遷東光衛河西而家焉。息之宗派始此。越二世,仰嚴公以拔貢生任刑部正郎,四世永若公舉于鄉,官徽州刺史。更兼昆弟叔侄,極一時人才之盛,貢廩增附,萃于一門,故東邑縉紳,一時有“南馬、北霍、東侯、西息”之號。至若各大家,咸推崇夫息氏者,良以春風桃李,而世誼以開先為重耳。顯未弱冠,習童子業,就學于喬岸舅氏門下。其為文好散體,尤善啟發初學,得其傳而游泮食餼者不下數十人,而終以未獲科名為憾。及道光己亥,顯捷于鄉,而舅氏以手加額曰:吾道非矣,光我門墻,于吾甥且有厚望。顯不才,場屋困頓,屢蹈劉蕡之譏。迨癸丑戰勝,而舅氏之墓木已拱矣,愧何如也。況鄉會兩闈,皆以文之散行獲售,越憶王荊公先入為主之言,而不能忘。嗟乎,師范云遙,而渭陽之詩可廢焉。更念同堂敬業,若景宣公,蘭芳公皆外祖輩也,如附生繡綰、歲貢生宮宴,以及丹霞、晴軒、獲軍諸人,皆表兄弟輩也。兩年聚首,從無間言,一時互相勸勉,禮讓雍容,雖曰家風相延,抑亦家教使然耳。仲春初,獲軍表弟來署,同學時惟伊年最少,今竟為白發老翁,固不勝今昔之感。至談及同窗長幼輩,盡皆作古,惟吾兩人獨存,竊自幸愈自危耳。今重修族譜,崑奇舅氏董其事,遣從孫庠生恩榮親自來岱,問序于余。叨在至戚,兼重以長者之命,何敢以孤陋為辭?遂援筆聊敘顛末,溯師教之淵源,籍母族為光寵,用是昭示來茲,并以志息氏家學所及者廣且遠也。是為序。
    誥授朝議大夫,晉封資政大夫,欽加運同銜加三級,賜進士出身,以同知直隸州用,賞戴花翎,卓異侯升?,F任泰安縣知縣,歷任榮成、掖縣、嶧縣、知縣署理平加五級,中水愚甥 蘇名顯 熏沐頓首 拜識
    光緒十三年(1887)歲次丁亥 谷旦
    9、息氏五修族譜序
    自古以來,名門巨族,支派不紊,昭穆攸序者,無它,恃有譜在也,譜之所系重矣。故我八世祖留譜稿于明末,繼其事而告成者,我十世堂叔祖舉九公,十一世堂叔祖探穎公,叔高祖秉倫公,族祖鏘玉公也。后我先父與堂伯蓬仙公、叔曾祖紹昌公、□有其意,未遂其志。后又有族叔昆奇公□恩榮求譜序于山東,亦未見考成于當日。嗚呼!是譜幾無日修矣。所可幸者,余去年自府逯家,族高祖永恂公與族叔彭年公倡議修譜。質之伯叔兄弟,皆曰:此義舉也,不可以不成。不意今日議定,明日永恂爺與彭年叔俱病不起,遂同去世。余與堂弟蔭南未敢專其任,是又將寢其事矣。尤幸族叔萬選公與族弟文波,邀會族人共議,又皆曰:此盛事也,不可不繼先人而為之。余于是走東西,辨名字,不辭其勞,固非矜功逞能也。蓋以譜之未續也,自嘉慶二十三年至今已六十八年矣。償再不續無以承先,即為不孝,無以啟后,即為不慈、余恐遺不孝不慈之咎,亦聊以承先啟后者,自盡其責云爾。
    光緒十三年(1887)歲次丁亥 仲夏谷旦
    十七代孫 藍村 沐手敬撰
    十四代孫 兆中、資深 董事  十六代孫 文林 十七代孫 召棠  十七代孫 鳳閣、藍村、玉振 排敘  十五代孫 元青 十六代孫 義順、丹墀  參訂  十七代孫 鴻賓、臨洲 十八代孫 云翱、河洲、鴻逵、芳洲  檢閱  十八代 孫樹桐 十九代孫書升、振嚴  較謄
    10、息氏六修族譜序
    息氏族譜,譜息氏之族也。我息氏自明永樂年間,奉旨播遷于東邑,始祖下分五支,其后各支又分若干派。自前明至今,論歲五百余年,計世二十有二代,長五兩支居于西村,因名為西息莊,以別于二三四支之東息莊也。長支人繁,十世祖洺合公又徙居王順莊。大凡譜書傳之至今焉。歲久人繁,至于如是。至問某代祖,某代之宗之名字何如,德業功名何如,科第與宦跡如何,幾子幾孫,承嗣某門,祖宗葬于某處,罔不洞悉如指掌者,悉由譜譜之也。由斯以思,創修族譜與續修族譜之事之人,所關重甚矣。故每續修譜書,必歷序某公為創始之人,言之至再至三,而尤惟恐其不詳,若甚俱其或有所遺者,不亦意重事復而詞絮哉。而獨不嫌多贅者,功巨難忘,皆不自知出諸口也。譜及者此也。收族所以敬宗,敬宗即以尊祖,知有我氏而譜難及者。聞山東一派,相傳自我村移出,系槐柳葉公裔,上年山東人來,質證未有確據,欲載譜而不能。近有交邑賈村一派,云系南院汝言公裔,及來人質證,亦無實據。惟滄縣山呼莊、薊縣下寶塔、北京西直門外菜園,出繼可考,得入續修焉。譜事自庚申年起意,至壬戌春入手,至癸亥六月稿成。歷稽譜式凡三易,自三修而配氏與行為、性情、生卒不載,及四修而塋圖不繼,緣族絮而塋各遷不勝載也。修譜為一族要事,先人屢詳言之,惕惕然惟恐其廢墜,至是先人之創垂昭示于人者,亦既勉而修之矣。至示無窮而望后人者,庶某及時踵事增之焉。
    十九代孫 振煜 熏沐敬撰
    民國十二年(1923)歲次癸亥六月谷旦
    十五代孫連禎 董事  十六代孫文林 十七代孫鴻逵  十七代孫云祥 十八代孫維墉、清輔 十七代孫鳳品、玉振、玉堂、汀州、鶴洲  采訪  十八代孫建堂 十八代孫樹桐、書元、濬瀾  排敘  十九代孫書升  校閱  十九代孫振煜、杏范、英俊  二十代孫廷韶 二十一代孫文田 較謄
    11、息氏六修族譜序
    息氏,永寧之巨族也。其十七代附貢生芾村先生,為余岳先生,精岐黃,尤為斑疹之神醫,溫溫古樸君子也。余之聯姻息氏,自髫齡每聞外祖蘇公與家人言論及一時之各名族巨家,其可欽可法者,無如永寧之息氏最。蓋其家風敦厚,族情睦雍,士農工商,恪守各業,長幼尊卑,莫不肅然,雍雍禮讓,家風舊矣。原自山右徙來。其始祖諱誠,二世分為五支,源遠流長,數百年一派不絕,綿綿焉,彬彬焉,其有無懷、葛天之遺風歟?余外祖以名進士出為邑宰,歷有政聲,其以名儒而為名臣者,蓋自束發受書,即從舅氏喬岸先生深得其緒。余故其于息氏世系也言之綦詳,亦即余締姻息氏之所從來。嗣余得入息氏之里,親登息氏之堂,拜晤芾村先生,并廩生蘭村,庠生恩榮、云洲諸先生,觀其容貌之修偉,聽其言論之宏博,與其子弟游,竊嘆人才之集于此也。及詢喬岸先生,始知先生諱作杞,字喬岸,為余太岳輩也。嗟乎,息氏家學之淵源寄此矣。尤可稱者,余祖岳蓬仙先生,耕讀教子,渾厚持家,故子子孫孫食德不盡。至若后起諸賢,如廩生琴臺、漢輔,又皆余兄弟也,東邑之艷稱夫息氏者,蓋其祖德之所培者深且厚,宗功之所積者廣且遠也。故余愛之極,慕之切。次子錫恩,又與鴻臚寺序班瑞泉公女、庠生耀如之妹聯姻。瑞泉先生非他,即余外舅之胞侄,而余原配之堂伯兄也。因悉其閨訓有方,故親又加親,蓋惟恐余之德薄,不足庇蔭我子若孫,庶令我子若孫得籍母族之庇蔭于無窮也。庚申歲春間,息氏續修族譜,翰杰公與議,佐先生董其事,使庠生耀如問序于余。叨在至戚,何敢以荒疏固陋辭。然其譜已續修數矣,其先人之官爵、德澤,已由翰林冀公、吳公、韓公、進士蘇公言之詳矣。余不敢贅,謹就所見所聞,以志其端云,是為序。
    民國九年歲次庚申春三月尚浣谷旦
    辛卯科舉人 欽加五品銜 沙河縣儒學正堂中水愚外婿 侯連壁 熏沐頓首 拜序
    ①無懷、葛天:無懷氏和葛天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后用以指上古淳樸之世。
    12、息氏七修族譜序
    余溯息姓之源,良有以也。有史可考者,息姓始見于西周。西周初業,周武王封其弟羽達于息,史稱息國。羽達是周文王的第三十七子,本姬姓,因封于息而稱息侯,其舉國臣民亦俱皆隨國而姓息。此乃息姓之淵源也。
    息國者,即今河南省息縣也,治在淮河北岸。南朝宋,分置南北二新息縣。北齊并置新息縣。隋、唐于縣置息州,元省縣入州,明降州為縣,清歸光州,今屬信陽地區。
    息氏有國概三百余年,約在公元前六百八十四年,即魯莊公十年,息國被楚文王貲吞并,息國君與夫人息媯同為擄去。息國既亡,其臣民避楚屠城而四處逃生,遠離息國,輾轉于山右者繁衍開來。山右即山西省,以其在太行山之西而言之右。公元一四〇四年,即明永樂二年,下詔遷民實京畿,息氏應詔,離山西馬邑縣,聽命于山左,與焉東光縣衛河西二十五里許而家焉。長支、五支居于西,曰西息莊;二、三、四支落于東,曰東息莊。此息氏有東西二村之別。共分五大支系。五大支系,東西一息。由此立宗,爾來五百八十有九年矣。
    馬邑者,燕北古城也。秦筑此城,屢□不成,有馬周旋反復,眾人異之,緣蹟□筑城,城成,遂名馬邑。晉后馬邑入于北魏,縣廢。隋又置馬邑郡。唐廢郡,復置縣,歷代沿之。清廢縣為鄉,不復再置縣,馬邑縣唐之后屬朔州,位于朔州之東北四十里。余曾游朔州,遙望土城馬邑之廢墟。蕭條冷落,不無黍離之感。
    明成祖定都北京,遷民實畿。山西設遷民官署于洪洞縣外西北之隅之廣場,此地有背依太岳山,西于汾水河,且有古槐一株,枝繁葉茂。凡被遷之民,無論晉南燕北,皆聚于此,待檢發畢,方赴所指。臨行揖大槐樹,以寄離鄉之情。諺云:我們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底下搬來的者,不亦惑乎?如今古槐早已蕩然無存,子槐也光禿無皮而枯死,倒是槐孫郁然盈抱而盛長矣。
    初,息氏之遷也,將洪洞槐苗攜歸東邑,植于棲地東息莊,數載聳起,與山西古槐遙相呼應,時人言其有靈性,讖語頗多,乃相地于槐蔭建宗祠,寓意深邃,發□幽思。六百年來,風風雨雨,息氏宗祠圮毀,槐干數圍而析裂。隙下軀干四傾,幾近接地。雖然,卻翹首凌空,蜿蜒作虬龍狀,蔚為壯觀。此可謂息氏家族之象征也。
    息氏先祖別山右,來東邑近六百年,其間曾六次修譜,凡二十二代。今業息氏人繁丁眾,前譜遠不能包容,故再重修譜。此次修譜,族人鼎力相助,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縱觀息氏族譜,二十二代后即無諱字可依而待續,息氏族人,諱字不宜用動詞,動詞與息姓相悖,今人當思之,為輩分不紊,名諱不舛,防止輩同字異。特統一下排二十八代之諱字,以齊五十之數,庶幾息氏之后人,順依輩字立名,倫次有序也。
    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閏三月 二十一代孫 樹江 謹撰
    13、息氏八修族譜序
    樹高百尺,榮達絮茂,開花結果,當謝其根,水流千里,連綿不斷,富民強國,當考其源,人生萬代,繼往開來,昌隆之盛,當念七宗。家之有譜,猶國有史,今逢盛世,國泰民安,人心思源。為曉家族之譜,系傳國學之大意,有息氏熱心族人尋脈絡,訪親友,匯眾聲,集資料,編制此本,息氏家譜,宣揚家風,以正道義,實乃有意義之為。此譜不僅是息氏家族智慧、力量與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更是息氏一門家風家魂的砥礪與升華。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啟迪今生,開萬世基業之功效。
    息氏一族雖系諸姓所稀,卻由來已久,先祖光輝,世人皆知,作為息氏家族之后人,緩緩翻閱這本厚重的姓氏家譜,探尋著家族文明的源頭與流程,祖先們慈愛的面容如在眼前。仿佛看見數百年來息氏家族族人們在這片廣闊的黃土地上昂起不屈的頭顱,挺起倔強的脊梁,燃起熾熱的胸膛,向著未來一步一步艱難走來,直至今日的初成基業,斗轉星移,千百年來,息氏族人承襲祖先治國安民之睿智,忠義英勇之大德,默默無聞,各盡其責,為利國利民盡其所能。今天息氏后人正在立志有為,奮發圖強,當今風流寫春秋,千秋萬代耀榮光。
    今追根尋源,意在通悉血脈,認祖歸宗。這本息氏家譜是一部血脈相連,魂魄相依的基因脈絡。這是一番壯懷激越,勇往直前的奮斗歷程。這是一篇大愛盈胸中休戚與共的親情詩篇。我息氏族人更要領略傳承先祖之德行,發揚光大先祖之風骨,端其行勵,多貢獻,莫貪婪,守操行,堂堂正正,再現先人風范,為中華民族,亦為先祖增光添彩。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歲次辛卯之冬 十七代孫 中朝 撰文
    14、息氏八修族譜序
    息氏遷東邑,六百年間曾七次修譜。前六次修譜,皆是五支統一編修,統一剞劂,及至七修族譜,竟分門析支,不復統修,如此一來,宗系之情勢必漸行漸遠,先祖遺風,亦將黯然自銷,為增強族人團結與凝聚力,促進一方和諧,庚寅年余曾立意統修族譜。但有愿未遂,至辛卯年初秋,余與占勝君協同中興公趨至阜城,與息氏仕途精英會商,方獲共識,議決統修族譜,且示義捐,以資修也,壯哉!息氏仕途精英,善哉!息氏仕途精英。
    囊者,族譜七修十二序,前事宜序皆無句讀,今人翻閱,獨不成句,字字行行,其義難曉,惜乎。不入孔門,不見廟堂之高,不明譜文,不知先祖之德行。為此余為之斷句,加點,以饗族人。
    息氏,望族也。自二世公諱安,明宣德朝任刑部員外郎,誥封奉訓大夫,四世公諱清,戰勝秋闈,官至徽州府正堂。而后簪纓綴紫。累不絕續。貢廩增附,聯若貫珠縉紳學士,名噪遐邇。故東邑有南馬、北霍、東侯、西息之美譽,四家之中又首推息氏者。其實可鑒當不謬矣。迨至今朝,從政為武尚有作為者,燦若繁星,息氏榮耀,焉能不載之于譜歟!尤以十七代公中朝將軍之為著稱。六百年來,息門一人,又焉能不載之于譜耶歟!
    家譜與國史皆屬史傳范疇,然則第七次修譜,前人功名,仕途俱再不為之增補,勢必歲久就湮,今者仕途之載,政界縣局,軍界連級啟起,余皆不錄。
    前人為譜,字系繁體,先人名諱,字多僻疏,印刷排版,字鮮難索同音替代,實屬不妥,為保其原貌,存其原義,不使字形失真,故余墨書付印。
    嗚呼!王涯、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物癖與傳癖何殊!此四人者,幾近褦襶,安身立命曲直迥異,然其意專其至一也。廣而言之,意專乃動力,催人奮進,君子操行覬覦弗存,勞而無求,勞而無怨,亶其然乎、
    纂修,墨書族譜大事也,余垂垂暮年,本不堪此任,然而忘老以行,當仁不讓者,亦必有所為,何也?集一譜于離析,考世系于失緒,啟其祖于迷茫,正名諱于舛誤,彰仕途于無聞,是譜如斯乎。余無徒勞,余心得安。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歲次辛卯 之冬
    二十一代孫 樹江 謹撰
    注釋:
    ①王涯、元載之禍:王涯,字廣津,唐文宗時宰相,喜收藏書畫,后因謀誅宦官事泄被殺。他人破墻而人其家自取金玉珍寶,而棄書畫于道路。元載,字公輔,唐代宗時宰相,因貪贓而賜自盡,沒收其家財,僅胡椒便有八百石。二人事跡俱見《新唐書》本傳。這句是說人若遭禍,無論收藏什么都會損失。
    ②長輿、元凱之病:和嶠,字長輿,晉朝人,家產至富,性極吝嗇,杜預說他有錢癖。杜預,字符凱,與嶠同時。博學,雅好《左傳》,著有《春秋經傳集解》。一次晉武帝問杜預:卿有何癖?他回答道:臣有《左傳》癖。二人《晉書》有傳
    (張海波提供 蘇家庚 校錄)



    編者簡介

          穆國聯,河北南皮人,1965年生,1986年畢業于河北大學中文系,現供職于滄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出版著作有《滄州古今書征》(1996年內部出版)、《滄州名門望族與文化世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策劃主編《滄海書系》(團結出版社)、《大運河書系》(團結出版社)、《華夏園丁文叢》(團結出版社)、《文苑書香文叢》( 中國電影出版社)、《滄州驕子》等40余部。

          待出版著作:《滄州古今圖書集成/滄州著作家傳略》、《滄州譜牒序跋集》(尋出版贊助商)

           敬請各界朋友提供滄州轄區各類家譜信息,為滄州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國史、方志以外的)家譜線索。

         滄州名門望族,姓氏文化研究,傳統民俗禮儀文化講座、尋根問祖,家譜核查對接,家史傳記代寫,家族尋根文化興趣班,尋根游學,家族宣傳片制作等。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午夜久久福利大片| 少妇粗大进出白浆嘿嘿视频|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出69影院|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亚洲 日本 欧洲 欧美 视频|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超频97人妻在线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WWW|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综合|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色狠狠色婷婷丁香五月|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做暖暖视频在线看片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高清观看|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秋霞鲁丝片成人无码| 午夜射精日本三级|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99久久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少妇高清一区二区免费看|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 好涨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少妇被无套内谢免费看|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成 人影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麻豆中文字幕| 无码AV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成人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