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閑時間 - Temps libre - 每當有朋友問我, 去哪里才能感受到“大唐盛世”時, 我總會說:去敦煌吧,那里有太多好看的壁畫, 或者去京都也行,因為那就是仿長安城建的。 但是,當我去了龍門石窟, 爬到“奉先寺”門前的那一刻, ▼ 我就知道我錯了,其實最應該去的是龍門, 因為這里有著唐代造像藝術的巔峰之作, 而且尺寸都無比巨大, 大唐盛世的宏大氣場, 真的是能把你鎮得一愣一愣的! 龍門石窟的奉先寺,之前的確是寺廟來著, 只不過木頭結構的部分,早已消失不見了, 奉先寺是唐高宗李治為父親所開鑿的皇家石窟, 供奉的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 這9尊主像,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于中央的“盧舍那大佛”, 她真的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雕塑史上的巔峰之作。 ▼ “盧舍那”的原意是光明普照, 她是佛陀三身之一的“報身佛”, 體現的是佛陀智慧的廣大無邊。 其實龍門的盧舍那大佛, 也就頭部和身體還算保存得可以, 四肢都殘缺得很嚴重, ▼ 但我反而覺得這樣的她,更有味道, 多了一種殘缺和破損的美, 還有了一份歷史的滄桑感。 ▼ 盧舍那大佛高17米, 但頭部就有4米,占了全身的1/4, 這種“不正常的比例”,是工匠刻意營造的, 因為信徒都是站在底下仰視盧舍那大佛的, 所以她的頭部,必然不能按照正常比例來雕, 而是要偏大一點,這樣看上去才會更協調。 ▼ 盧舍那大佛的雙眉修長舒展, 雙眼是稍稍向下,俯視眾生的, 她的嘴角微微上翹,似笑非笑的感覺, 其實要把嘴巴雕出這種感覺,是非常難的, 超級考驗工匠的水平。 ▼ 盧舍那大佛雖然很有莊嚴感,但也很人性化, 夾帶著一些唐朝女子雍容華貴的氣質, 也難怪會有很多人說,她的原型是武則天, 但事實上并不是,因為建造這尊大佛的時候, 武則天還只是皇后,并沒有掌權, 到后來她稱帝時,盧舍那大佛都完工近20年了, 所以原型不太會是她。 但這尊盧舍那大佛,的確可以滿足唐朝的人, 對一位皇后的完美定義, 這或許就是為什么, 她總會和武則天聯系在一起吧。 在盧舍那大佛旁邊, 還有一尊非常漂亮的文殊菩薩, ▼ 菩薩頭上戴著很漂亮的寶冠, 面像圓潤,甚至還有些頸紋, 真的是很典型的唐朝圓潤飽滿的審美。 ▼ 菩薩身上所戴的項鏈,披著的瓔珞, 還有衣服的飾帶,一層層地垂掛下來, 所有的這些,都將她的身體曲線變得非常柔美。 在文殊菩薩旁邊,還有一位“力士”, 這件雕像,也堪稱唐代造像的巔峰, ▼ 力士的顴骨特別高, 眉毛粗得都像“蠶寶寶”, 而且表情非常夸張,一副要吃人的樣子, ▼ 力士的脖子超粗,筋脈也都很突出, 胸部的肌肉也堪稱完美, 這些都是為了突出他的力量感。 但他身上的瓔珞以及衣服的飄帶, 又為他增添了些柔軟的元素, 也讓他的動作變得更動感了。 ▼ 在奉先寺里,還有一件雕像是絕對不能錯過的, 那就是北壁那里的“增長天王”, 雖然天王的身體已經殘破不堪, 但他腳下踩的“惡鬼”,可真的是一件杰作! ▼ 被天王踩著的惡鬼,絲毫沒有屈服的樣子, 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在那努力地抬起頭, 惡鬼眼珠彈出,連牙齒都緊緊地咬住下唇, 這痛苦的表情,實在被刻畫地太逼真了! ▼ 龍門石窟的開鑿并非始于唐朝, 而是早在北魏就開始了。 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首都從大同遷到了洛陽, 北魏在大同時,就已經開鑿了“云岡石窟”, 搬到洛陽以后,他們又開始了龍門這個大工程, 但是龍門和云岡的風格,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信來看下龍門石窟的“賓陽中洞”, ▼ 那是北魏宣武帝為父母所建造的功德窟, 石窟的主佛像是“釋迦牟尼”, 他的臉是很清瘦的,非常的“秀骨清像”, 身上所穿的也是士大夫的褒(bāo)衣博帶, 整件佛像是非常“漢化”的, ▼ 這和云岡石窟里那些高鼻大眼、 體魄雄健的佛像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格。 ▼ 云岡20窟拓跋珪佛像 這一佛像風格的巨大轉變, 是因為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后, 一直在努力地推行漢化政策, 他甚至將自己的姓“拓跋”都改成了“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龍門石窟里的佛像才朝著漢人模樣去發展了。 ▼ 但也正是因為這點,佛教作為一個外來宗教, 也終于在藝術上開啟了它的本土化時期, 而這一起點,就在龍門石窟。 其實我逛龍門石窟的時候, 心情是很沉重的,因為它被打劫得太厲害了, 到處都可見沒有頭的佛像, 那基本是在1920-40年期間,被外國人搶走的。 就說賓陽中洞吧,原來里面應該有維摩詰浮雕的, 他正超級自信地和文殊菩薩進行佛法辯論, ▼ 很可惜的是, 這件維摩詰浮雕目前在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 Freer Gallery of Art 還有更可惜的,在賓陽中洞里, 原本還有超級壯觀的孝文皇帝禮佛儀仗圖浮雕, 那可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皇帝、皇后形象, 但也都被搶走了。 目前“孝文皇帝禮佛儀仗圖”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而“文昭皇太后禮佛儀仗圖”則被收藏于 堪薩斯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 蓮花洞 北魏 蓮花洞里大部分的佛像,頭部也都被搶走了, 除了石窟頂上的那個巨大的蓮花藻井, 估計當年那幫外國人,實在是搬不動它吧...... ▼ '蓮花'一直被佛教視為圣物, 釋迦牟尼成佛之后, 就是坐在“蓮臺凈土”上的。 蓮花洞的這個蓮花藻井體量實在是太大了, 直徑就有4米,而且整朵蓮花被雕刻的異常立體, 花瓣、蓮蓬、蓮籽的層次一清二楚,超級精美。 ▼ 在蓮花洞的正壁左側, 原來還有一件很精美的迦葉雕像, 被譽為“龍門最美迦葉”, 這件迦葉也非常的清瘦, 高鼻深目,額頭還緊皺著, “得道高僧”的形象被刻畫的十分到位, ▼ 只可惜,這件迦葉的頭像也被盜了, 目前被收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館。 Musée Guimet 火燒洞 北魏 火燒洞最精彩的地方,其實是在門楣上, 因為那上面刻著東王公和西王母, 要知道他們二位可是道教的尊神, 而龍門石窟又是一個佛教圣地, 所以他們的出現,可真是非常特別。 ▼ 浮雕里的東王公騎著龍, 而西王母則騎著虎, 兩人正雙向奔赴著, 非常的飄逸,也很帶感。 萬佛洞唐朝 萬佛洞的墻壁上, 密密麻麻地刻了15000尊佛像, ▼ 長時間盯著他們看的話, 真的會眼花...... ▼ 但萬佛洞最有名的,其實在門外, 因為那里有一尊觀音像,被譽為“龍門最美觀音”。 這座觀音像的臉雖然破損了,但卻依然很飽滿, 整件雕像最經典的就是站姿, 她的腰稍微往上扭了點,讓左右肩有了落差, 完美的S形的身體曲線,就這樣被塑造出來了, 真不愧是唐代的造像啊! ▼ 據說梅蘭芳超級喜歡這座觀音像, 她在表演《洛神賦》時,就曾經模仿過這個形象。 看經寺 唐朝 看經寺的石窟里, 有著唐代最精美也是最珍貴的羅漢群像, 它們就分布在洞窟底部的四周。 ▼ 羅漢,指的是佛陀的得道弟子, 從迦葉到達摩一共有29代羅漢, 看經寺里的這29尊羅漢像, 對應的就是這“29祖羅漢”, ▼ 他們每個人的神態和動作都不一樣, 而且眼窩很深,鼻子也高,就連袈裟都很西域, ▼ 可以說是保留了印度本土的風格, 如實塑造了佛經中的二十九祖形象。 ▼ 藥方洞 藥方洞最出名的地方,是它窟門的甬道上, 因為那里刻著近153個唐代的藥方, 涉及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等等, 有些藥方,直到現在都還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當年在石窟里刻這些藥方的人, 當然是希望幫助大家看病, 也同時想為自己積累功德。 藥方洞甬道北側壁藥方拓片 公元984年,日本人丹波康賴寫出了日本最早的醫書《醫心方》, 其中就收錄了95個藥方洞的藥方, 并稱之為“龍門方”。 藥方洞主佛 初唐 摩崖三佛龕(kān) 唐朝 摩崖三佛描繪的是“三世佛”, 也就是佛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世的佛, 一般位于當中的,都是佛陀的現世佛釋迦牟尼, 但在摩崖三佛龕中, 位于中間的,卻變成了未來佛“彌勒”, 這在佛教藝術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 這一奇特現象,和當時的政治環境很有關系的, 因為當時正值武則天稱帝,她非常推崇“彌勒佛”, 號稱自己是彌勒轉世, 因為彌勒是未來佛,是會取代釋迦牟尼的, 這樣就為她的稱帝,多了一點佛教的加持。 只是這三世佛還沒完工,武則天就病逝了, 所以它們就變成了半成品,一直留存到了今天。 我上面所講的這幾個石窟, 是個人覺得,龍門石窟里最值得參觀的, 但龍門可是有2345個洞窟,每一處都很精彩, 所以疫情過后,不妨去那里走一趟, 去感受下大唐的盛世, 也去看下那些歷經磨難的破損佛像, 期待著,那些殘缺的部分,會早日物歸原主。 ![]() ![]() END 以上圖文來自:Jun的碎碎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