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拍枋 中國古代木構建筑是由許多構件組成的,對于大木作構架中的一些重要構件,我們要專門著重學習,清楚地弄懂構件的形制、類型、結構、位置、作用及其在宋《營造法式》中的有關規定。今天我們學習普拍枋。 一、名稱和形態 普拍枋是宋式建筑構件名稱,又寫作“普柏枋”,清式建筑稱“平板枋”。從古建筑大木作結構上分析,各間普拍枋自各柱頭相接,與闌額形成“丁”字形截面狀,因為普拍枋總是橫臥在闌額和柱頭上端,故民間工匠又稱之為“臥欄”。山西晉東南小三間建筑中有時采用檐額式通長木料,為一種加厚的普拍枋形態。 二、歷史沿革 普拍枋的雛形,最早出現于北齊石窟建筑中,我們參見這幅太原天龍山16窟建筑照片,前廊明柱的大櫨斗上方,可以看作是早期建筑普拍枋的濫觴之作。敦煌老君堂慈氏塔(建于公元980~1028年),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絞角普拍枋實例。 幾乎同期略晚的山西大同遼代薄伽教藏殿、開封佑國寺鐵塔(建于公元1041年)和應縣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上也相繼出現普拍枋構件,后來宋金元明清建筑中均有此構件。 山西平順大云院大佛殿的檐口柱頭之上,加設了普拍枋和闌額組合結構,這種普拍枋至角柱柱頭出頭鉸接的做法,在山西晉東南早期木構建筑中屬于最早的實例。
平順大云院大佛殿轉角柱頭上普拍枋 三、《營造法式》有關普拍枋記錄解讀 宋《營造法式》在小木作制度中有幾處出現有關普拍枋的具體規定,但是在大木制度中記載甚少,只是在平坐制度中有兩句:“柱上安搭頭木,木上安普拍方,方上坐枓栱”,“凡平坐鋪作下用普拍枋,厚隨材廣,或更加一栔;其廣盡所用方木”。 我們用白話文翻譯如下:在柱頭上安裝闌額,闌額上安裝普拍枋,枋上安裝斗拱。凡是平坐斗拱下方使用普拍枋構件,厚度參照材的寬度(為10份),或者加一栔(6份),普拍枋的寬度盡量利用枋木的最大寬度。 我們學習《營造法式》,必須搞清楚書中“廣”、“厚”的概念,《營造法式》關于規定構件材份比例經常用廣和厚,和我們現代日常所用木枋截面的高和寬有對應關系。 從構件形態看,普拍枋為一條長而較薄的木板式構件,截面為扁平矩形。因為普拍枋實際放置時須大面躺平,結果容易導致以廣為厚、以厚為廣的混亂現象,我們在計算時需要搞清楚。 在山西古建筑實例中的普拍枋材份,寬度約合27份至36份之間,即一材兩栔或兩材一栔;高度為一栔至兩栔,合6份至12份之間。 普拍枋的寬度和大櫨斗之底寬度大致相當。《營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有關“斗”的條款規定:轉角鋪作中櫨斗底部為28份×28份,一材兩栔為27份,實例普拍枋的寬度,基本保持與櫨斗底邊約略等寬,基本吻合。 四、大云院大佛殿柱頭的普拍枋實例 大云院大佛殿柱頭的普拍枋至角柱頭上出頭,為晉東南早期建筑中最早實例,普拍枋截面寬28厘米,高9厘米,長度達到一個間廣。普拍枋與闌額通過榫卯結構結合。從斷面分析,二者形成“T”字形。闌額未伸出柱頭,而山面和順屋身檐面的兩根普拍枋至角柱柱頭絞結出頭。普拍枋上方,通過櫨斗承載轉角鋪作和房屋翼角的巨大荷載。 五、大云院大佛殿普拍枋實例的啟示意義 大云院大殿這種既設普拍枋又設闌額的做法,在《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中沒有詳細規定,只在平座制度中提到只言片語。顯然平順大云院大殿中的普拍枋做法,與《營造法式》中的記載有所差異。 縱觀現存唐代建筑遺構,全部采取只設闌額而無普拍枋的做法。只有在宋金之后,建筑中才幾乎全部采用普拍枋與闌額的結構形式。平順大云院大佛殿首開普拍枋與闌額的結構形式,增強了柱間連接剛度,比單純使用闌額更具結構穩固的優勢,對以后宋元建筑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視頻講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