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稱為“名將”,是一位將軍的最高榮譽,而能被稱為名將者,莫不在軍事上取得過耀眼的戰績。 只是若想成就名將之名,除了自身素質要夠硬以外,更有必要的,是背后要站著一位明君,只有明君,才能讓這個人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隨心所欲、連綿不絕的推動他本想推進的戰爭計劃。 戰國前期與中期,一個名將家族的兩代名將,他們的際遇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樂羊 1、魏文侯的書篋 樂羊是樂毅的祖先,最初他從宋國來到魏國時,投在了魏相翟璜門下作門客,后來才得到魏文侯魏斯賞識,與吳起一道,先后被提拔為魏國大將。 在當時,吳起主要鎮守、開拓西南的河西之地,而樂羊,則被魏文侯委任為東北方面軍的的總司令。 他的任務,就是率魏武卒略取中山國! 中山整體面積雖不大,但素來民風彪悍,戰士戰斗力極強,后來也有論者稱其為“戰國第八強”的,最巔峰的時候,那么小一個國家,卻擁有九千乘的兵力,足見兇悍。 因此對當時的魏國來說,一方面要向西南鞏固戰果,扼制秦國,另一方面還要略取中山,以便將來能在與齊、趙、燕的爭雄中占據絕對主導權,兩線作戰,壓力不可謂不大,而對樂羊來說,責任更不可謂不巨。 正是深知其中利害,所以樂羊被委任為攻取中山的主將之后,也是精心制定了戰爭策略,鑒于當時中山國之強,他出征之際便決定施行緩兵之計、步步為營,擇機略取中山,因此這一仗,一打就是三年之久。 剛開始還好,但慢慢的,朝中好多大臣就坐不住了。 想當初,國君魏文侯率領滿朝臣工精心準備了那么多年,出于對樂羊的信任才拜他為主將,期望他能率領精銳的魏武卒一鼓作氣而吞并中山,可是現在呢?樂羊領兵在外卻一點都不著急! 這還得了?他是不是有什么別的想法? 于是讒言毀謗的書信像雪片一般就越來越洶涌地撲向魏文侯的桌案。 可是事實上,樂羊的壓力也著實不小,甚至很痛苦。 他有個兒子叫做樂舒,曾經因為在魏國殺人逃到了中山國,他殺的不是別人,正是相邦翟璜的兒子翟靖! 更要命的是,他現在還是中山國君手下得力的將軍。 等于就是說,三年來,樂羊都在與自己的兒子樂舒疆場上父子相搏。 這還不是最悲慘的,最悲慘的是,樂舒后來被中山國君給殺了,甚至為了震懾樂羊,逼其退兵,中山國君還命人把樂舒的肉煮成了肉羹,派人送到樂羊營帳。 樂羊接過自己兒子的肉羹,心中作何感想可想而知。 可是,他接過之后,默默地把那一杯羹給喝下去了,就是不退兵! 就這樣,在樂羊對自己戰爭策略的堅守下,后來中山國實在頂不住了,舉國被樂羊之兵所攻破,樂羊,也終于成就了攻破中山國的名將戰績。 事實證明,他的策略是對的,贏的也很不容易,可當他回朝之后才發現,原來不只他不容易,在他背后一直鼎立支持的國君魏文侯,也當真相當不容易。 樂羊回朝后有些驕傲的神色,魏文侯就笑著命人把好幾個大箱子給搬了上來。 樂羊很奇怪,這是干什么?魏文侯命人打開,讓樂羊自己去看。 樂羊一看之下,這才渾身冷汗,無他,那些箱子里面,一道又一道,全都是毀謗他領重兵長年在外,而有二心的書信! 樂羊這才惶恐的拜伏于地對魏文侯說道:“國君,攻克中山國的功績不在我,而在您。” 他這是心里話,只要三年多以來,魏文侯的神經稍微有一點脆弱,對他的信任稍稍減退一分,那么,別說最后攻克中山的功績,就算是他這個人,只怕也已經身首異處了。 樂毅 2、燕昭王設宴殺饞臣 作為樂羊的后代,樂毅無疑傳承了乃祖善于謀劃大規模陣戰的良好基因。 當初燕昭王求賢,樂毅聞而投奔,被燕昭王所重用,拜為亞卿,經過君臣多年的苦心經營,燕國終于逐漸強盛起來了,而更重要的是,仇國的國君齊閔王,在這個時段也接連出昏招,惹得全天下諸侯共同厭惡,所以報當初破國之仇的機會來了! 燕昭王想急命樂毅率精兵抓住機會南下攻齊,可樂毅卻很理性地向燕昭王分析道:“大王,齊國畢竟是東方的霸國,即使現在國君昏聵,但國力仍然是十分強悍的,僅憑我們燕國,只怕很難攻取。” 從這一番話,已經可見他的確傳承了其先祖樂羊對敵我大勢的遠見卓識! 然后他又對燕昭王建議道:“大王如要破齊報仇,我看我們不如聯合其他的諸侯國一起,比如楚魏兩國,都想奪回被齊國攻占的土地,因此只要我們許下厚利,那么他們一定愿意派兵聯合討伐!” 燕昭王一聽大喜,這才忙派樂毅及幾名賢能之臣各自出使諸國,此行,五國同盟構成! 當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在濟水之西大破齊軍之后,終于宣告燕國已經打敗了昔日的強敵齊國,而等樂毅在分析過局勢之后,果斷命燕師深入齊地,四處攻略齊城,并最終打下齊國近乎全境后,也終于宣告著,燕昭王幾十年來心心念念的復仇之舉,終于大功告成了! 最后燕國當然沒有將齊國吞并,因為齊國出了個田單,僅憑剩余的莒縣與即墨兩城,便逆風翻盤,重新奪回了齊國所有領土,復國成功。 但那是在樂毅走了以后,樂毅若沒有走,田單應當是沒有機會的。 樂毅走時,是已經派重兵圍困了即墨與莒縣各自三年,他本是想用寬減賦稅等懷柔政策來從心理上徹底征服齊民,以讓燕國徹底擁有齊國國土,這在燕昭王在的時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燕昭王對他無限信任,信任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也和他的祖先樂羊一樣,這三年之間,樂毅領重兵在外,圍困區區兩城卻遲遲不下,自然引來燕國朝堂的極大震動,慢慢的各式各樣的流言便都起來了。 其中就有一個大臣悄悄向燕昭王稟報道:“大王,想當初齊國七十余城,樂毅率燕師頃刻而下,可現在區區兩座城,卻圍困了那么久,絲毫不見城破的跡象。這是無法破城嗎?大王,這只怕是樂毅在有異心啊!為臣揣測,他這是在想以仁義威服齊民,從而徹底征服齊國的人心,以便將來他好自己裂地而稱齊王啊!” 若是換做一般的國君,事實擺在面前,就算是不即刻將樂毅召回,只怕也得就此種下深深的疑心,可是,這次的國君不是別人,是燕昭王! 于是僅僅第二天,燕昭王就召集群臣宴飲,酒酣耳熱之際就忽然變了臉色,站起身當眾怒斥昨日向他進讒言的大臣道:“想當初先王就是因為不貪尊位這才把國君之位讓給別人,只是所傳非人,才導致后來燕國大亂,使齊國有了可乘之機,寡人日日思念報先王之仇,奈何國力薄弱。直到后來有了樂君,這才使燕國得以強大,現在更是率領我燕國將士攻破齊之國都,夷陵了他們的宗廟,這些都是樂君的功績!齊國本來就是樂君打下來的,而非燕國,就算樂君真要做齊國國君又有何不可?他成了齊王而與我燕國時代交好,共同抗擊諸侯侵侮,這難道不是燕國之福嗎?這也正是寡人的心愿!” 言罷,立即命人把那個進讒言的人給殺了。 一口一個“樂君”,處理進讒言的人還那么果斷,其對樂毅之信重,比之當初的魏文侯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 甚至燕昭王不僅是那么說的,他還真那么做了,很快他就派使臣攜王命去往齊國,當眾宣布立樂毅為齊王,奉命前往宣詔的,正是燕國國相! 規格之高,絕非兒戲。 當然樂毅不敢領受,從此對燕國與燕昭王也就更加忠心。 可惜的是,沒多久燕昭王就死了,他的兒子燕惠王繼位。 燕惠王本來就樂毅不滿,上位后更談不上信任,就這樣,齊國主將田單抓住機會施行反間計,使得燕惠王在樂毅快要大功告成之際臨陣換將,換了騎劫,樂毅害怕回燕被殺,便出逃趙國。 最終,齊國的局面以燕軍慘敗全線退回燕國而告終。 3、后記 名將與明君的關系,是君臣,也是戰友,過命的戰友。 兩人一在外,一在內,每天莫不都在經歷著嚴酷的斗爭。 將軍在外不必說,國君在內,想要始終保持足夠的膽略、定力與信任,那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名將像是千里馬,明君像是伯樂,真正愛馬,對馬有足夠了解的人才能成為伯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