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習《卄品》。 我七三年當兵就在離龍門不遠的安樂村,開始學習書法習練的即是《龍門卄品》。風風雨雨四十多年了,不離不棄的還是這“卄品”。 對清代學者專家從“卄品”中優(yōu)中選優(yōu)出來的“四品”,我一直作為重點學習對象。多年來雖臨習數(shù)遍,但效果并不理想。自認為對此書體悟性不強,至今沒取得突破性進展,即是說沒寫出鮮明個性,未能作為我“拿出手”的一種創(chuàng)作性書體。但學習魏碑,卻為我的行、草書增骨力、壯魂魄,實在是功不可沒。假如從未習過大量碑體,很難想象我的行、草書今天會怎么樣。我從內(nèi)心感謝巍巍伊闕及龍門石窟的博大、沉雄、峻秀、厚重,感謝“卄品”及其它北碑源源不斷為我的書法創(chuàng)作注入了養(yǎng)分。 切換到本篇主題。新近通過對四品中的《楊大眼造像》、《魏靈藏造像》的再學習,似有些新的體悟。 ![]() 這兩碑相近相似處頗多。同處于龍門石窟古陽洞內(nèi),兩龕緊鄰在一起,佛像同樣異常精美;題記風格亦十分相近,有的學者提出過疑為同一人書寫;連鑿刻面積也大體相當。楊大眼(楊大眼造像簡寫)高75厘米,魏靈藏(魏靈藏造像簡寫)高73厘米,楊大眼寬40厘米,魏靈藏寬39厘米;刻字數(shù)量基本相同,楊大眼11行,每行23字,魏靈藏10行,每行23字;兩碑均無書刻年月。 ![]() 經(jīng)過多日反復臨習、比對,感覺兩題記書風異常相似,不少相同的字看不出有什么差別,高度相似的結(jié)體及點畫,混臨二碑時常常認為是一碑,據(jù)此斷言,二碑刻應是同一人所書,亦為同一時期的石刻作品。楊大眼碑雖沒有題刻年月,但由于此碑內(nèi)容是為孝文皇帝所制,故時間當在太和年間(477)之后刻立。由此推論,魏靈藏應是同一時期的石刻。 ![]() 二碑的藝術特色如何呢? 我認為它們無疑是二十品中的皎皎者,《龍門四品》代表著魏碑的正宗、正統(tǒng)形象。![]() 南北朝時期,北魏碑刻為最盛,種類最多,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沿襲了北魏碑刻的傳統(tǒng),刻石量也十分豐富。所以這一階段的刻石被學者總稱為魏碑或北碑。應該承認,洛陽作為北魏都城,幾百年來持續(xù)建造開鑿的龍門石窟,刻石題記遂成為魏碑之典范。《龍門四品》既然作為魏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楊大眼》、《魏靈藏》自然光環(huán)加身。 ![]() 二碑為方筆一路,這是大家一般印象中的魏碑體態(tài)。其筆法為方筆斬截,凌厲峻削,方整雄強,結(jié)體扁方緊密,橫勢伸展,筆致嚴謹。洛陽出土了大量這種類型的墓志,民間博物館存量不小。我一直認為,魏碑書體是書家、刻工共同創(chuàng)造的作品。一種是墨稿經(jīng)過刀鋒的鑿刻,發(fā)生了改變;另外一些刻工即是書家,直接鐫刻于石上。這種棱角分明,方筆大氣的書體,完全同帖學拉開了距離,一經(jīng)出現(xiàn),受到不少人的喜愛追捧。 ![]() 康有為是尊碑抑帖的先鋒人物,他在《廣藝舟雙楫》中幾次提到《楊大眼》、《魏靈藏》,說是“雄強厚密,筆力雄絕”、“巨刃揮天,大刀斫陣,險勁為主”,將其列入“能品下”。 ![]() 我看二題記的確帶有北魏粗獷剽悍的民族特色,雄強豪邁,有一股“天似蒼穹”、“籠蓋四野”的沉雄莽蒼之氣。但同時看出,其書風已漸漸趨向嚴整統(tǒng)一,至此魏體楷書完全形成,開了隋唐俊朗疏秀楷書的新聲。 ![]() 《魏靈藏》、《楊大眼》是成熟的、且技法是完備的,儼然是魏碑中的“大眾派”,為大家所接受。在四品中,它不似始平公那樣威武霸氣,不似孫秋生沉實壯茂,但卻稱得上堅勁挺直,氣雄力健,卓然成體,自立一派,為標準方筆魏碑的出色代表。 ![]() 應明確幾點:首先它脫離了篆隸筆法結(jié)構,以方筆橫勢,如刀砍斧削,山川色變,氣勢奪人。再是構成穩(wěn)健,敦厚雄渾,力蘊書中,難以撼動。三是靈動內(nèi)斂,顧盼生姿,雅逸溢出。四是卓然一體,楷法皆備,開楷書先聲。 ![]() 我這些天臨習數(shù)遍,反復比對,二題記實為同一人所書。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那么多魏書大家,對此卻長期無人發(fā)聲!當然,我習碑多年,也未曾注意到這個問題。這次靜心鎖慮,重新學、研魏碑二品,生出這些見解,尚不知能否立得住! |
|
來自: mengk4fz0yyf5h > 《魏碑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