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在海外照顧3個孩子的這些年,讓我學會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永遠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把目光放在小問題上,只會放大負面影響,增加焦慮。嘗試著眼于孩子的閃光點,事情會變簡單許多。 做一個有松弛感的媽媽,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不小心弄臟衣服 東西忘帶了 不小心打翻水杯 粗心寫錯字 飯粒掉在桌子上 總是盯著孩子的小毛病不放,每件事都絮絮叨叨講道理,總是想要糾正他們。把精力都耗在小事上,內耗嚴重,哪還有精力去變好,去做更重要的事?對待小事,父母可以嘗試“睜只眼閉只眼”,不要事事都抓,處處都想掌控。對待原則性的大問題,比如偷搶別人物品,故意傷害欺負弱者等,就必須出手管教。“怎么這么粗心,總是寫錯字” “怎么這么自私,不懂得分享” “怎么這么膽小,不敢表達自己”。 這些話看似在提醒孩子,實際上只會讓他們變得拘謹且不自信。他們會感受到自己似乎很難讓父母滿意,長期下去會讓他們對自己產生懷疑。如果得不到至親父母的肯定,孩子注定要背上沉重的負擔和壓力,他們或許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學會接納自己。很多父母出于愛的緣故,忍不住會過度地關注孩子,總是盯著他們不夠好的地方。當孩子沉浸在玩樂或學習中時,頻繁地打斷他們,指出哪里沒做好,或詢問他們冷不冷,餓不餓,渴不渴,累不累等。再加上父母喋喋不休的指責和嘮叨,這不僅讓父母深陷焦慮,孩子也會活在焦慮中。當孩子們專注在某個玩具中,與小伙伴玩鬧或者看書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留足空間,不要總想著要去給他們提個醒,甚至是破個冷水。若孩子真的有什么做得不夠好的,事后可以跟他們一起“復盤”,做一個總結,提醒他們下次注意。“這點小事,有什么好哭的” “這么簡單的事,怎么做不好” “這個玩具,有什么好玩的” 殊不知,大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小小的世界里就是天大的事。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嘗試用他們的眼光看問題,多點對他們的理解和包容,也就會少些指責和嘮叨。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要成為與他們站在同一戰線的人,而不是站在對立面指責他們。哪里有不犯錯的孩子,做錯事情是小,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看到孩子把牛奶灑了,先別罵,而是告訴他們這時該拿個抹布擦干凈。看到孩子的房間亂,先別指責,而是建議他們應該開始收拾房間。 遇事不指責,把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做一個有松弛感的媽媽,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放小抓大。我是瑞秋,坐標荷蘭,5口之家 分享與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極簡主義 | 極簡生活 | 極簡育兒 獨自帶娃 | 婚姻感悟 | 荷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