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奇葩,是祖國醫學遺產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醫療保健運動。 氣功的含義,簡單地說就是練氣和練意的功夫。 氣功的“氣'字是代表呼吸的意思。 “功”就是用意識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 練氣功就是練氣和練意。 以意引氣循經運行,能促進加強有關臟腑功能的氣化,通過氣的行動,加強元氣,可以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人們可根據病情的輕重、年齡的大小、體質的強弱、條件的差異,選揮氣功中的靜功、動功或動靜結合功,采用不同的練功方法,獲得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增強體質之作用,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效果。 中華氣功,功種很多。 無論何種辦法,都有一個共同的要領,要練功得氣。
筆者練氣功二十多年的體會,每次練功,務必追求得氣,尤其是訓練任督二脈得氣,我認為是練氣功的核心。 得氣的原理和操作要領,均離不開調心、讕息、調身三個環節的具體鍛煉和結合應用。 任督二脈得氣是檢驗練功三要素實施效果的較合理的標準。 它可為練小通周天和為練大通周天奠定基礎,特別是帶病練功者,更有其顯著的治療作用。 任督二脈得氣是氣海、百會等主要穴位接收、傳遞信息的作用。 氣功,古代稱謂吐納術,練功者利用深呼吸(吐獨氣、納清氣,即吐故納新)和有意控制意念,使精神安定下來,進行保健養生。 當我們吸入的清氣,被屬任脈的氣海穴(丹田)所接收,亦叫氣貫丹田。 這是氣行的第一“站:下運會陰,這是任督兩脈的連接站,為第二站;入尾閭到督脈的長強穴,這是第三站;上行入腦貫頂,到百脈相會的百會穴,這是第四站;轉印堂下人中穴,是第五站;再復歸丹田(氣海);這個運氣過程,為一小周天,從上述途徑看,任脈督脈二經得氣,主要是靠這些穴位接收信息,氣感在各個穴(站)不斷得到補充和加強,其氣才能連續不斷地沿著任督二脈運行。 鐵布衫功有很強的健身作用,能調和氣血,疏通經洛,平衡陰陽,培育真氣,防病治病抗衰老。 常練本功,持之以恒,內練一口氣。即感氣血充盈,氣爽神清;外練筋骨皮,要配合排打(本功每勢均有排打)有病者可不排打或適可而止的輕打(自打),壯實之體可借助手排打。 久而久之,可產生摧堅碰銳的功能。 本功特點:結構嚴道,動作淳樸健美,動中求靜,靜中有動,剛柔相濟,松緊結合,其功法十二勢把子銜接連貫,一氣呵成。 本功呼吸及運氣方式;是以口齒縫吸氣,輕叩齒,舌抵上腭(搭鵲橋),吞津咽氣,團氣,意守丹田(以臍下一寸五分處的氣海穴為中心的小腹部)收提前后陰竅,以意領氣運行一大周天(即十二經脈均行到)。復由丹田發氣從鼻腔呼出。意念集中,能高度入靜者,在短時間內可練通大周天。 鐵布衫須表里內外同時修煉(即肌肉筋骨皮毛一并冶煉),顧名思義,鐵布衫功成,如身穿鐵甲。鐵布衫功法宜由少年陽剛之體開始習練,功夫尤佳。 鐵布衫的周天運行路線 本氣功的周天運行路線: 吸氣經任脈貫氣于小腹部(即本功丹田,以臍下一寸五分處的氣海穴為該心) ,再以意領氣經會陰穴分左右兩文,下走足三陰經至涌泉,為第一意念階段; 再引丹田氣經任脈上行至天突分左右兩支,走手三陰經達勞宮,過十宜、沿手三附經上行,會于大椎,為第二意念階段; 繼而引兩涌泉之氣上走足三陽經、交會于尾閻(即長強,穴)沿督脈上行至大椎,與年三明三陽經之氣相聚同行,過玉枕、泥丸宮(百會穴)、山根(印堂穴)、年壽(鼻柱)到人中,即走任脈路線返歸丹田,為第三意念階段。 此三個意念階段均在吸氣后的閉氣過程中進行,運完氣完畢方呼氣。 (圖108、109) 又本功的周天運行走任督脈、手足三陰三陽經,意守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面。呼吸與運氣可用吸、閑、意,運,呼五字概括。(圖110) 周天運氣需用的時間應根據每個人的練功深化程度而自控長短,短則數十秒,長則一分鐘不等。 總之,不宜憋氣,要貴乎自然。 尋真卻在氣中得,悟性只向心內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