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期,皇位的繼承基本是宦官說了算,從唐玄宗起,幾乎每朝都會有大太監出現,在皇位繼承人問題上,這些太監有著很高的話語權,很多時候甚至有著最終的決定權。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去世,身為唐武宗叔叔的李忱被大太監馬元贄選中,成為了大唐新一任的皇帝。李忱是唐武宗的叔叔,怎么會被選中來繼承侄子的皇位呢?一般都是晚輩或者平輩接班,這個現象有點非同尋常。 原因很簡單,太監們選皇帝的標準很簡單,越聽話越好,年紀越小越好,人越傻越好。李忱雖然年紀不小,被選中的這一年已經37歲了,但是他有個特點——看起來比較傻。 李忱是唐憲宗第十三子,但是他母親是罪奴出身,所以李忱出生以后就比較不受待見,甚至連他的幾個侄子都不把他放在眼里,經常拿他開玩笑,更過分的是唐武宗,武宗繼位后曾經把李忱關在廁所,不允許他的皇叔出去,但是李忱在這樣的惡劣情況下都堅持下來了,在外人看來,李忱就是一個傻傻的、任人宰割的溫順親王。 這正是太監們選擇傀儡的最佳人選,于是在武宗去世之后,李忱被選中繼位,史稱唐宣宗。 但是,沒過多久,太監們就發現自己看走眼了,原來李忱之前的癡癡傻傻、任人宰割都是在裝瘋賣傻,其實他精得很,因為晚唐時期,凡是表現得比較聰明能干的親王宗室都會被打擊,甚至會丟掉性命,李忱表現出來的癡傻都是在保護自己而已。 繼位之后的唐宣宗馬上展示出他精明、強勢的另一面,上臺沒多久,他就是將武宗的重臣李德裕清理出朝廷,將其調任荊南節度使,重用牛黨,原本混亂的朝政得到了改善。 另一方面,他改變了武宗的滅佛政策,武宗的滅佛舉措雖然為國家增加了收入,但是大多數朝臣都信奉佛教,武宗的滅佛也失去了朝臣的人心,宣宗繼位之后恢復各地的寺廟,返還田產,此舉大大籠絡了信奉佛教的朝臣,使得他們能夠團結在自己的周圍。 此外,在對吐蕃的戰斗中,唐軍配合當地的義軍取得了勝利,這是自安史之亂之后對吐蕃的第一次大規模戰斗的勝利,這場勝仗無疑又鞏固了宣宗的地位。 唐宣宗在前半生,裝瘋賣傻,最后被宦官“劫持”登上皇位,在登基之后他立馬撤掉了自己的“偽裝”,展現出強勢的一面,經過十幾年的統治,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后又迎來了一次小的復興,而唐宣宗也因行事風格酷似其祖“唐太宗”,因為被稱為“小太宗”,這無疑是對唐宣宗最大的肯定。 |
|
來自: liuhuirong > 《唐朝歴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