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蔓菁被很多人認為起源于外國,覺得在古代中國原本沒有這種東西。持外國傳入的觀點者主要認為,我國關于蔓菁的記載非常晚,如果尋找詩詞的話,蔓菁入詩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比如白居易押寒韻的七言絕句《玩迎春花贈楊郎中》中這樣寫:
唐朝以前的詩詞歌賦中,我們是找不到關于蔓菁出現(xiàn)的,正規(guī)的史料記載則要到漢朝時,而在一些記載中,更加使人堅信蔓菁是外國傳入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過這樣的記錄:
這個出自西番吐谷渾地讓大家覺得這必定是國外傳入的,最大的可能性是漢朝時,由絲綢之路傳入當時的古代中國。 ![]() 那么,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這樣一句,卻漏了別的記載,而這些別的記載,足以證明在我國漢朝以前就有蔓菁,那從漢朝時候傳入就變得經(jīng)不起推敲。 我國古代時究竟有沒有蔓菁呢?究竟是外國傳入還是我國本來就有?蔓菁在古代時的種植情況是什么樣的呢? ![]() 一、漢朝以前,有葑在野其實,我國遠古時期就有蔓菁,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不叫蔓菁這個名字,在《詩經(jīng)》、《尚書》中都有記載,而且《詩經(jīng)》中大量出現(xiàn)。當然了,咱們會論證一下這些古籍里記載的究竟是不是蔓菁,畢竟字不一樣,不能張嘴說是就是。 《詩經(jīng)·國風·邶風·谷風》中有這樣的記載:
啥意思呢?就是采摘蘿卜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詩經(jīng)·國風·唐風·采苓》中這樣寫:
意思就是:攀山越嶺采蕪菁,轉(zhuǎn)到首陽山之東。 在別的篇章中也是有這樣的記載的,咱們不能一一舉例。那么,憑什么說這里的這個葑就是蔓菁呢?有什么根據(jù)和證明嗎?當然是有的,清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這樣說:
所以,《詩經(jīng)》里出現(xiàn)的葑就是蔓菁。在《尚書·夏書·禹貢》里,說各地進獻東西時這樣寫: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話,是包裹好了的楊梅、蔓菁、茅,裝在筐子里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 ![]() 而在漢朝前面的秦朝,秦始皇的相國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蔓菁并不是漢朝之時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古代中國的,而且我們在漢朝或者漢朝以后的各種古籍文獻中都找不到蔓菁是漢朝時候傳入的記載,這沒有任何的根據(jù)和佐證。而我們卻能在各種古籍中找到古代中國原本就有蔓菁的記載。所以,我國也是蔓菁起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記載。那么,蔓菁在漢朝的種植是怎么樣的呢? ![]() 二、魏晉到唐,成為主流魏晉南北朝時期,關于蔓菁的記載非常多,這時期大多記載成“蕪菁”,是蔓菁的另一個名字。而且都是記載在嚴肅歷史文獻中,在晉代嵇含記載古代中國廣東、廣西及越南的植物書籍《南方草木狀》中有這樣的記載:
這里記載的非常有意思,這個“嶺嶠”泛指五嶺,這里說五嶺以南沒有蔓菁,偶爾有人帶著種子種下,出來就變成了芥菜。 南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
南朝劉宋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后漢書·桓帝紀》中這樣寫:
而且在這個時期,蔓菁種植已經(jīng)入了農(nóng)書,北魏末年,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卷第三·蔓菁第十八》中寫:
我們可以看出來,到了這個時候,蔓菁種植已經(jīng)非常成熟,這也從側(cè)面說明,蔓菁是一種非常普遍和廣泛的菜,當時人們餐桌上的一種常見菜。 ![]() 到了唐朝時,李延壽在《北史·孟信傳》中這樣寫:
唐朝記載蔓菁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在段成式的筆記體小說《酉陽雜俎》中也有,但我們不能一一舉例,用正史記載就足夠了。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時,蔓菁的種植非常成熟和廣泛,是人們餐桌上的一種普通蔬菜,這也是蔓菁最輝煌的時候,再向后,蔓菁就要走向沒落。 ![]() 三、宋朝以后,漸歸平凡宋朝時,蘇頌在《圖經(jīng)本草》中對蔓菁有過一次總結(jié):
我們可以看出來,在這里,蘇頌舉例說孫愐說葑是蔓菁苗。這又一次印證了《詩經(jīng)》里那些記載是蔓菁,這里說的孫愐是唐朝音韻學家。其實到了宋朝時,蔓菁的食用價值已經(jīng)遭到的極大競爭,這時候的蘿卜開始成為主流,而蔓菁則慢慢被人們疏遠,而這種現(xiàn)象到了明朝時更加的厲害。 ![]() 另外,這個時期人們常常把蔓菁和白菜混為一談,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明確記載蔓菁和白菜不是一種菜,他是這樣寫的:
這里的菘指的就是白菜,跟蔓菁是有區(qū)分的。 ![]() 明朝時,王象晉根據(jù)前人記錄和經(jīng)驗,在《群芳譜·菜蔬部·蔓菁》中對蔓菁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包括由來和種植,由來上是這樣說的:
在這里,王象晉說了河東太原出的蔓菁很大,又說出西番吐谷渾地。而在《本草綱目》中則只記載了出西番吐谷渾地,這也是印證咱們上面說過的起源地。 在種植上,王象晉是這樣記載的:
![]() 到了現(xiàn)代,蔓菁的種植面積也并不大,因為能被蘿卜所取代,所以注定了蔓菁種植面積的縮小,但僅僅是縮小,并沒有消失,一些農(nóng)村還會在田間地頭種幾棵用來吃菜。我國也是蔓菁的起源地之一,很早便有記載。從遠古時期發(fā)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始有記載,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時成為主流蔬菜之一,到宋明之際又逐漸沒落。蔓菁的發(fā)展如同過山車一樣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高低。這跟很多人的經(jīng)歷是有相似之處的,但卻不必為此傷懷,努力做到不可取代,才能永遠屹立不倒。說的是一種蔬菜,其實也有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蘊含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