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志遠連載| 理中湯應定為普及方原創 張志遠 杏林墨香 2023-09-18 11:01 發表于北京 《傷寒論》理中湯與《金匱要略》人參湯為一方,因投量不同,作用各異。 健脾祛濕以白術為主, 益氣強身以人參為主, 溫中納食以干姜為主, 甘草矯味、保護胃陽。 老朽將其量定為: 理中湯:人參10g、白術30g、干姜15g、甘草6g。 每日1劑,水煎分3 次服。 調理虛寒腹瀉,完谷不化;或老年慢性腸炎,腸道稍有蠕動就排出稀便,水谷不分。 連續用之,15 天即可得愈,堪稱圣藥,乃患者陽光福音。 門人李廷玉力主再加熟附子10g,借此提高功效,等于附子理中丸的湯料,也有現實意義。 《傷寒論》理中湯,由人參10g、白術8g、干姜6g、甘草3g 組成, 補中益氣,健脾溫胃,醫中焦虛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腸鳴腹痛,瀉下不止,適于納呆、腸炎、胃下垂、水液潴留、慢性炎癥。 臨床應用論癥投量: 身倦乏力,以人參為君,每劑增至15g; 小便不利,瀉下較重,以白術為君,增至30g; 嘔惡厭食,祛寒為主,干姜增至15g。 老朽經驗,本湯根據病情急者飲湯,緩則吃水泛為丸,對多種胃炎、腸炎只要呈現中氣不足,內在虛寒,腹中疼痛,飲食減少,大便稀薄,皆可服之,是一首有效的不倒翁方。 虛弱人納呆,腹內脹滿,敲之膨膨然,二便正常,吃理中湯無效, 醫院診為非典型胃炎、胃神經官能癥、腸道蛋白過多發酵病,不要再吃白術、山藥等補脾藥,應行氣開結。 可投《傷寒論》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三瀉二小補,計厚樸20g、清半夏10g、生姜20 片、人參6g、甘草3g,每日1 劑,水煎分3 次服,連用7~10 天。 老朽臨床診治多例,以厚樸為君,人參輔助,寓補于瀉中,見功甚佳。 原醫發汗后陰液虧損,燥氣內動,故加半夏降逆,氣即下行,人參扶正生津,共奏補瀉之功。所開半夏為清半夏,個別則用露半夏、戈公半夏。 民間醫家歐陽英奎,精通仲景先師學說,常開經方。 調理胃炎、十二指腸炎與潰瘍病,喜投《傷寒論》五瀉心湯、旋覆代赭湯合劑,通過加減,創立啟脘湯,專醫脹滿、灼心、膈氣、疼痛、消化不良癥,有干姜10g、黃連10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附子6g、大黃2g、人參10g、甘草3g,寒熱、攻補同用,很具巧思,凡他藥乏效者,都見療效,被稱為圣方,每日1 劑,水煎分3次服。10~30 天劃一時度,然后將量減半,繼續勿停,兩個月中止。老朽給予患者進行觀察,長期應用,治愈率高,復發數低,能經得起統計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