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河,北起宜陵白塔河鎮運鹽河,南入揚子江。“永樂七年平江伯陳瑄開揚州白塔河尋廢”(天下郡國利病書),“宣德間,平江伯陳瑄所穿,南入揚子江北際官河,建新閘、大橋。潘家、江口四閘,以蓄洩水……歲又湮塞,舟既不通閘也隨毀”,“成化癸巳冬巡河郎中郭公昇復疏之,為筑堤增建閘壩及淺鋪,……不知何年……再廢”,“嘉靖三十年郡守吳公桂芳開浚故道,官民稱便也”(萬歷江都縣志)。
《光緒江都縣志》江都四鄉圖載:白塔河起于白塔河鎮的運鹽河,向南行焦莊、孫莊、談家灣、謝家橋、謝莊、東王灣、許家閘、潘莊、蕭家橋、老壩頭、姚莊、薛家巷、龍家渡、劉莊、田莊、莫家莊、吉家莊、吳莊、三里橋、大橋鎮、關帝廟、蔡莊、高家袁、沙莊、湯圩、湯涵洞、曹涵洞、鹽卡、中閘鎮、十二圩、十四圩、中閘口、將軍廟、入夾江。 《民國江都縣續志》載:“運鹽河南岸諸水分列如下:白塔河,受運鹽河水舊建石閘一座(乾隆九年建造),南行三里聚寶橋,五里沙子橋,折而西二里談家灣,復折而南約八里謝家橋(在東岸),二里王家灣,少西四里許家閘,迤東三里焦家蕩,一里老壩秦塘河自西來會,一里網子橋,白汊河自東來會。一里龍家渡,五里田家洼(在東岸),五里蕭家灣(分支東達波斯莊),折而西三里吉家莊,二里莫家莊,三里三墩橋,迤而少南復折而北五里至石家莊,又南迤而動復折而南三里大橋鎮,二里南圩,一里關帝廟,三里楊家涵,三里漕涵洞,迤西三里濮家灣,迤北五里顧家灣,復折而南月四里迤東三里中閘鎮,折而南三里姚家院,又南二里經下閘口入大江”。 從永樂七年(1403)開挖白塔河,經過明清民國幾百年時間,白塔河的流向和途經地區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南關到北關,九曲十八彎”說的是白塔河彎道特別多。白塔河流經地區,屬于沖擊平原,土壤為沙土,土質松軟,這也導致白塔河河岸易塌,河床易淤,成為一條幾百年屢浚屢淤的河道。雖不是重要的漕運通道,但依然成為民船和商船的通道。 解放后1966年-1976年,為了解決農田旱改水的水源問題,國家投資111萬元,用了十年時間分四期改造白塔河,改善了高沙土區11萬畝農田的引排水條件,也使河道順直了很多。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