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直肌: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伸直,醫者一手置于其膝部加以固定,囑患者做仰臥起坐,另一手可在腹部正中觸摸到收縮的腹直肌,并感知肌力大小。腹直肌松弛無力,可使腹部前突,恥骨聯合下降,骨盆前傾。 (2)腹外斜肌: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屈曲,醫者一手扶其膝關節,檢查右側的腹外斜肌時,囑其做仰臥起坐并向左側旋轉軀干,醫者可在右腹外側,即肋骨與髂嵴之間,觸及收縮的腹外斜肌,并感知肌力大小。腹外斜肌緊張時,可使脊柱發生旋轉;骨盆失衡的患者也可因腹外斜肌被牽拉而出現疼痛。 (3)髂腰肌:是主要的屈髖肌(圖5-1-6)。檢查時,患者坐于床邊,小腿懸垂。醫者一手放在一側膝部,給以阻力,囑其屈髖,判斷肌力大小,兩側對比。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共同組成,腰大肌無力則胸腰段脊柱后凸,腰大肌緊張可使腰曲增大;肌無力骨盆容易后傾,髂肌緊張可使骨盆前傾;若髂腰肌無力,仰臥起坐難以完成。 (4)豎脊肌:檢查時患者取俯臥位,雙手十指交叉置于后枕部,囑其脊柱后伸,醫者以一手在患者頸、背、腰部脊柱兩旁觸摸收縮的豎脊肌,感知肌力大小。豎脊肌無力是導致脊柱后凸及側彎的重要原因。 (5)腰方肌:檢查時,患者取側臥位,醫者站在患者背側,一手置于髂嵴與第12肋之間的豎脊肌外緣。囑患者做腰部側屈動作,醫者即可觸及收縮的腰方肌,并感知肌力大小。腰椎側彎時,凸側的腰方肌可因長時間緊張而出現疼痛。 (6)股四頭肌:檢查時,患者坐于床邊,醫者一手固定大腿遠端。囑患者抗阻伸膝,判斷肌力大小。髖骨后旋時,股直肌常因被牽拉而疼痛。股四頭肌的長期緊張也是導致髕骨軟化的原因。 (7)縫匠肌: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醫者一手握住其小腿施加阻力,囑患者抗阻屈髖屈膝,感知肌力大小。單側髖骨后旋時,縫匠肌可因牽拉而出現疼痛,痛點多在髂前上棘下方及膝關節脛骨內髁處。 (8)臀中肌:檢查時患者取俯臥位,醫者一手固定住骨盆,另一手在大腿遠端施加阻力,囑患者做下肢外展動作,以判斷其肌力大小。骨盆側傾、前傾或后傾時,臀中肌常因被牽拉而疼痛。 (9)臀大肌:檢查時患者取俯臥位,雙膝屈曲,醫者一手置于大腿后部施加阻力,囑患者抗阻后伸髖關節,感知肌力大小。骨盆后傾的患者常因臀大肌松弛而后伸無力。 (10)髖內收肌群:主要內收肌是長收肌,輔助內收肌有短收肌、大收肌、恥骨肌、股薄肌。檢查時,醫者兩手放在患者雙膝內側,施加阻力,囑患者內收兩腿,以判斷肌力大小。骨盆后傾時,常因恥骨聯合上移使股內收肌緊張。 (11)髖內旋肌群:主要內旋肌是臀中肌,輔助內旋肌有臀小肌的前方纖維及闊筋膜張肌。檢查時患者取俯臥位,膝關節屈曲,小腿做抗阻外旋動作(髖關節勢必內旋),以判斷肌力大小。骨盆前傾時,常伴下肢外旋,內旋肌常因廢用而萎縮無力。 (12)外旋肌群:主要外旋肌是臀大肌的下方纖維,輔助外旋肌有閉孔內肌、閉孔外肌、大收肌、短收肌及梨狀肌。檢查時患者取俯臥位,膝關節屈曲,囑其用小腿做抗阻內旋動作,以判斷肌力大小。骨盆后旋時,下肢常出現內旋,梨狀肌、臀中肌后部常因被牽拉而疼痛。 (13)股后側肌群:主要為腘繩肌。檢查時患者俯臥屈膝,醫者站其側方,一手置于其小腿后側并施加阻力,以判斷肌力大小。也可分別檢查股二頭肌及半腱肌、半膜肌。檢查股二頭肌時,囑患者屈曲膝關節不超過90°,大腿輕度外旋;另一手將其大腿緊壓于床面上進行固定,同時可在大腿后外側觸摸到收縮的股二頭肌,感知肌力大小。檢查半腱肌、半膜肌時,囑患者屈曲膝關節達90°以上,大腿內旋;另一手將其大腿緊壓于床面上進行固定,同時可在大腿后內側觸摸到收縮的半腱肌、半膜肌,感知肌力大小。骨盆前傾時,腘繩肌常被牽拉而疼痛。 |
|
來自: 柔性整脊史大夫 > 《柔性整脊平衡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