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造化露于腕下。 故切脈貴在切一氣之順逆。 在三指脈下,可知一氣是否順地、順天、順道。 生死之隔,三指脈下。扶陽有三關,切脈當屬第一關。 扶陽醫學首重脈法,切十五部脈,洞悉一氣先后生立的氣機運行。 扶陽醫學首重脈法,切寸口,度道原,切一氣先后生立,以判順逆、盛衰,以決強弱、死生。 欲入扶陽門,先過切脈關。切脈關一過,就可以見病知源,辨證立法。 脈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 中部法人,主隔下至臍之有疾也; 下部法地,主臍下至足之有疾也。 通過切“一氣先后生立”,按“一氣先后生立”辨證立法,最后按“一氣疾病機理”遣藥出方。 在盧鑄之脈法中,如何布指? 布指先定寸,不是定關,通過隔間脈定寸。高骨的最高點就是隔間脈定寸的定位點,前為寸,后為關尺。 找到了隔間,就找到了人體的天地。隔間上為天,臍下為地,隔間下和臍上為人。 隔間上,天德主之;臍下地氣主之;隔間下與臍上,人氣從之。 切脈時,病人需要立腕,而不是仰腕,不用指目切脈,而是用指腹,切病人左手寸口候后(主升,對應督脈),切病人右手寸口候前(主降,對應任脈)。 切脈切一氣,切的是一團和氣,是立體的。 當你看到五行圖、陰陽、太極圖,看時是一張平面靜態圖,觀時卻是一團立體的動態的氣機圖。 一部“隔間脈”就道出了寸口脈失傳的奧秘。 隔間,在西醫被稱為橫膈膜,在人體胸腔與腹腔之間有一層膜,將胸腔和腹腔分隔開來。 隔間上為胸腔,胸腔里面為心臟和雙側肺臟;隔間下為肝膽和脾胃。 切腎脈,凡是沒有至骨,切的不是腎脈,而是膀胱脈。膀胱脈是陽脈,腎脈是陰脈。 千年來,中醫一直把膀胱脈當腎脈來切,那是陰陽顛倒了。 腎脈浮,本身是危脈,生命敲起警鐘,要急救這口氣。一要固氣固腎,二不能再拔氣了(如用桂枝、黃芪、川烏等拔氣、升氣、破氣)。 左為腎門,右為命門。一左一右,如同生命之兩扇大門,膽火一出一入。 膽火由腎中之真陽所化,謂之“出”,膽火寄居于命門,謂之“入”。 輕取+膀胱,知表氣之運行,三陽亦在其中。 重取+左尺至骨,知里氣之運行,三陰亦在其中。 持其內外,以知陰陽之有余不足。 切脈,是通過切氣、邪、病,來洞見一氣疾病機理。所以切脈分三個層面: 一、切氣。 切一氣先后生立的氣機運行,確辨病在陽,病在陰,還是病在陰陽。 二、切邪。 (1)要區分外邪還是內邪。 (2)要區分陰邪還是陽邪。 (3)還要知道一氣與邪氣交爭的部位和態勢。 切脈切氣邪交爭的態勢,是氣勝邪衰、邪勝氣衰還是氣邪相持? 切脈知道邪之所舍,邪應往何處引?往上、往下還是往外?(知太過不及,便知邪之蹤。) 三、切病。 切病的陰虛陽虛、切病的虛實,切病的形病、氣病、神病,以及切病之所在。 盧鑄之脈法不僅要定義中醫各種氣是如何化生、形成,而且要在三指脈下明了這些氣是如何運行。 中醫各種氣的概念,皆是一氣運行、變化的結果。 1、后天返先天:表氣和里氣,衛氣、營氣、宗氣,元陰和元陽。 2、先天生后天:真氣、胃氣、正氣、五臟六腑之氣、精血氣津液。 3、先后天生立:中氣、三焦、太和之氣。 切浮沉,知一氣的來去出入。浮沉直指一氣的出入。 一氣的出多入少,就是浮脈;一氣的出少入多,就是沉脈。 如何切一氣的出入?這就必須用指法來保證。 切脈時必須連續做兩個動作,一個切來,一個切去,這是切浮沉脈的標準指法。 指腹切脈,指腹貼著一氣走,在來去的運動中“察”一氣出入的多寡。 切浮沉脈,必須在來去的運動中切,這是切浮沉脈的特定指法。 【切不同類型的脈象,必須配合不同的指法,這是切脈的不傳之秘。】 如:(1)有時三指要靜靜地候在那里,待“神明”來告之; (2)有時要跟著一氣的辟闔,來洞察一氣之升降出入起伏聚散; (3)有時三指先動后靜,有時先靜后動,來辨別氣、邪、病的交爭態勢。 按一氣出入的程度,還可以細分,如浮脈可分為浮甚、浮、稍浮、微浮。沉可分為沉甚、沉、稍沉、微沉。 開方的天數有長短,遣藥的劑量有輕重,依據是浮沉的程度不同。 虛實脈乃正邪交爭之脈,切虛實脈,一可知“一氣運行之力”,二可知“何邪所犯”,三可知“病之所”。 脈象圖 按照脈象的形成過程來設定切脈指法,是設定指法的最佳方法。 (1)不同脈象需要不同指法來配合和保障。 (2)切不同部位的脈象,切的指法也不一樣。 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形態。不同形態,必然表現出相應的氣勢和神韻。 指法的設定,就是為了通過指法,精準切出這個脈象形態背后的氣機運行變化以及氣邪交爭的態勢。 (3)切腎脈,有特定的指法,必須至骨。 “脈象定義”和“切脈指法”雙重標準化的目的,就是能夠精準切出這個脈象形態背后的氣機運行變化以及氣邪病交爭的態勢,從而把理法方藥落實于三指脈下,把理、法、方、藥和脈“一”以貫之,真正實現扶陽這門醫學的標準化。 身體會不會生???體檢這口氣之順逆; 生命質量好不好?體檢這口氣的盛衰; 壽命長不長?體檢這口氣的長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