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言:“我們為祖國服務,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 有一個家庭,爺爺和孫子都用了不同的方式為國家效力,爺爺雖然在政治上選擇了不同的立場,但卻在抗日中立下功勞,成為抗日名將;孫子生于和平年代,在足球界大放異彩,是如今的足球明星。 一、家貧參軍,選擇叛離南昌起義1921年冬天,19歲的區壽年在叔父帶領下,見到了他舅父蔡廷鍇。彼時,蔡廷鍇剛剛轉任粵軍第一師第三營第十一連連長。 見到這個親戚,想到兩人相似的經歷,蔡廷鍇最終答應留下了區壽年,讓他擔任連里的文書一職。 原來,蔡廷鍇和區壽年都是廣東羅定人,從小家境貧苦,沒讀過幾年書就因為付不起學費而被迫中斷了學業。 因為這相同的童年經歷,讓蔡廷鍇對區壽年這個外甥也較為上心,在給他安排職務后,更是親自保送區壽年入粵軍陽江軍事教習所學習。 區壽年也沒有辜負蔡廷鍇的培養,在教習所結業后,他也很快升任十一連的司務長、排長,在1924年的秋天任連長,成為了蔡廷鍇的得力助手。 在1925年7月,區壽年任職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第二十八團第一營連長,參與到了北伐戰爭之中。 1927年7月,蔡廷鍇所部撥歸葉挺將軍指揮。 在當時舊軍隊中派系爭斗頗為激烈的情況下,葉挺看到了這種局面對于整個民族的團結和發展沒有任何幫助,于是,在九江的時候,他就對蔡廷鍇進行了勸說:“我們就算攻下南京,也屬互相殘殺,于革命前途毫無意義,且唐(唐生智,此時總轄武漢方面部隊軍權)之革命比蔣介石相差更遠,不如我軍回粵休養為高。” 正是這一番話打動了蔡廷鍇。 1927年7月27日,葉挺的二十四師與蔡廷鍇的十師到達南昌。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第一槍。 雖說蔡廷鍇和區壽年此時參與了南昌起義,但是畢竟他們兩人原屬國民黨,再加上起義準備時間不足,蔡廷鍇和區壽年沒有充分地了解深入黨的思想和理念,這導致了兩人對于起義領導人的忠誠度不高,在那個時候,蔡廷鍇知道起義成功后,想法是:“退既不得,逃更不能”。 在南昌起義后,我黨前敵委員會決定向廣東進軍,蔡廷鍇覺得機會來了,便請命讓自己的十師作為先頭部隊,并在8月3日離開南昌。 在行軍一天之后,蔡廷鍇喚來心腹張世德進行密商,他說:“我師現在已脫離虎口,今后行動,應有妥善之計劃方可。如果隨葉(挺)、賀(龍)返粵,他是共產黨,不會合作到底。欲聽張軍長(發奎)消息,又不知何時始能聯絡。為今之計,只有先與共黨脫離關系,再做第二步打算。” 就這樣,蔡廷鍇率領自己的部下離開了起義軍,區壽年也接到了命令,作為自己的舅舅和上級,區壽年也跟著蔡廷鍇一起叛逃。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蔡廷鍇在逃走后,本來接到了國民黨上級張發奎的命令要就地槍斃隊伍中的共產黨人,但是蔡廷鍇不忍加害,只是遣散了隊伍中的共產黨員。 由于信念的不合,蔡廷鍇和區壽年最終逃離,這也讓起義軍的軍心大為下降。 或許對于他倆來說,彼時出于利益的考慮,蔡廷鍇和區壽年選擇了另一條道路。 二、率部抗日,英勇抗戰成為名將逃走之后的區壽年繼續為國民黨效力,之后還擔任了團長和旅長,參加過粵桂戰爭和中原大戰。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區壽年率領部隊駐扎在上海。當時,日軍極其狂妄,日本駐滬領事館竟然向上海市政府交涉,要求中國軍隊往后撤退30公里。 面對日軍的無理要求,蔡廷鍇曾問過區壽年的想法,他問侄子:“中央決定對日和談退讓,如果不聽話就要換防,怎么辦?” 聽到這話,區壽年又急又氣,表示道:“如果真的要撤退,寧可不再做軍人,回家種紅薯好了!” 這番話便表明了區壽年的民族大義,出發點是為了拯救民族危機,救中華百姓于水火之中。 帶著這樣的決心和勇氣,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上海閘北遭到了日本海軍陸戰隊的偷襲。 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 而區壽年為第78師師長區壽年,駐防上海、吳淞、昆山、嘉定一線,而他的任務則是:“萬一有事發生,第一線兵力只配備若干,區壽年師最低限度死守五天。” 這場對抗一直持續了33天,區壽年一直率部奮力抵抗,他沒有食言,死守著戰線。 在淞滬抗戰中,十九路軍的作戰也使得日本軍隊“四小時結束上海戰事”的狂言落空,最終雙方在上海簽訂了《上海停戰協定》,上海被定為“非武裝區”,國軍不得不撤退。 這一戰,讓區壽年打出了名氣,第十九路軍的英勇抗戰也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侵略的精神。 戰役結束后,區壽年也因為他的卓越表現而被授予了勛章,百姓也紛紛稱其為抗日名將。 區壽年豐富的作戰經驗也讓他在后來抗戰時期大顯身手,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 在抗戰期間,其實區壽年也意識到了蔣介石政策的不妥,和他的舅舅蔡廷鍇一樣,他也認為和共軍對抗對于現如今中國的情況沒有任何幫助。 在1939年11月,區壽年任第48軍軍長,那時候,因為國民黨的戰地服務團中有的人熱心宣傳號召抗日,被無恥的蔣介石認為其有“叛變”之嫌,這些人便不幸被捕。 區壽年極其不贊同蔣介石的做法,自己保釋了一部分人,蔣介石便給區壽年扣了一頂“包庇縱容共產黨”的帽子,他也因此被撤職查辦,調去了重慶陸軍大學特別班。 ![]() 后來,在1948年,區壽年參加豫東戰役,敗給了粟裕。在經過了兩年的學習改造之后,區壽年獲得了黨和政府的寬大處理,于1951年回到了廣州。 三、子孫傳承,足球領域冉冉明星回到廣州后,區壽年在1954年被選為廣州市政協委員,第二年又任市政協常委。1957年1月15日,區壽年因長期胃潰瘍醫治無效而逝,享年55歲。 “爺爺1957年就過世了,即使是父親對他印象也不多,因為這些事情在過去有些敏感,家里人都很少去提。” ![]() 說這句話的是區壽年的孫子區楚良,和他的爺爺不一樣的是,他生于和平年代,而和他爺爺相似的是,區楚良在廣州甚至全國都是小有名氣。 生于1968年的區楚良,在10歲的時候便進入讀了廣東東山區均益體校學習足球,6年之后,憑借著高超的技術,被選進了廣州青年隊。 也正是在同年,區楚良在足球界嶄露頭角,獲得了全國乙級聯賽冠軍、足協杯第四名。 ![]() 年少成名,區楚良在足球界的步伐邁得很快,在1988年成為廣東隊一份子后,又在1991年入選了國家隊。 在那個時候,區楚良其實也有不被看好的時刻。他的身高為1.8,在普通人里已經很優越了,但在足球界,這樣的身高讓區楚良在守門員這一位置上顯得十分吃力,他還甚至被稱為“矮個子”。 ![]() 身高上的短板并沒有阻擋區楚良前進的步伐,通過大量的鍛煉,區楚良不斷提高自己的攔球能力以及彈跳了,用后天的訓練來彌補先天的不足。 就這樣,區楚良的實力大為上漲,在94年亞運會中表現優異,幫助國足拿下了亞軍。 在這之后,區楚良還在1996年以及1997年兩年間都被評選為十強賽的主力門將,并多次獲得最佳守門員的榮譽稱號。 憑借自身穩定的實力,區楚良慢慢地坐穩了中國男足主力門將的位置,被稱為“國門”,直至2004年退役,區楚良一直是很多球迷心中可靠放心的一代守門員。 ![]() 在退役之后,區楚良沒有選擇隱退,而是繼續投入到自己熱愛的足球運動之中,只不過這次他換了個身份—教練。 他先后擔任過國奧隊助理教練,在河南建業、廣東日之泉等球隊也工作過。 在2022年的6月份,中國女足也宣布道:區楚良正式加入中國女足教練組,隨隊備戰東亞杯。 對此,區楚良十分激動,表示:“我雖然第一次加入中國女足教練團隊,但其實我很熟悉這個團隊,除了目前在女足國家隊的幾個門將外,未來我還會挑選更多門將進行考察。” ![]() 同時,區楚良也十分關心中國足球的未來,10月11日,他就中國足球青訓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他認為,國內的青訓環境不應該過于關注贏不贏球,而是要重點培養孩子的興趣:“作為青訓最終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是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們能夠一生熱愛這項運動;其次是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再者才是為孩子今后能夠成為職業選手打好基礎。在我看來,這個才是青訓的目的。” ![]() 作為區壽年的孫子,區楚良雖然和爺爺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是祖孫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熱愛祖國,并且在各自的領域有著不小的成就。 這樣優良的品質之所以能在后世延續,也離不開區家的家風培養,從爺爺到孫子,不變的,都是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