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方證1.口渴我們來說說口渴,這是我開始讀傷寒的時候一直弄不明白的。口渴、口干舌燥在那個時候往往認為是陰虛。五苓散里面有白術、茯苓、澤瀉,還有溫熱的桂枝,怎么可以用來治療口渴呢?為什么不用沙參、麥冬、天花粉?這就是張仲景的思維,就是跟我們的教科書不一樣。 首先我們來看看他的口渴是什么樣的口渴。口渴,確實是一種渴感,但很多人渴也不喜歡喝水,這在臨床我們也看得到。有的病人拿點水放在嘴巴里面潤一潤就可以了,不能多喝,喝多了不舒服,喝多了上腹部會有咕咚咕咚的水聲。而且我們治療時候發現確實有一些五苓散證的患者,腹部按壓會有水聲。 很多人喜歡喝熱開水,涼開水、礦泉水喝了反而不舒服,他們喝水以后,水好像一直停留在胸下走不了。這種口渴,我們臨床上經常看到。 有不少干燥綜合征患者,口渴,不停地喝水,但喝不多,我們用五苓散就很有效,有時候看他們的舌頭,口腔里面確實很干燥,沒有口水,舌苔是干的,但是有的依然照用五苓散,因為有比較嚴重的口渴。口渴,在張仲景的經驗里面,是又夾雜其他一些癥狀的。 比如說,口渴伴小便不利;口渴但飲水即吐;口渴伴腹瀉下利;口渴伴出汗;口渴伴有頭痛眩暈;甚至還有意識障礙和言語障礙;也有口渴煩躁,口渴心動悸的……口渴伴隨癥是很多的,這時候我們要進行分辨。口渴,是使用五苓散很重要的一個指征。 2.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什么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在張仲景的書中,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它只是講小便出現問題,包括小便的次數出現問題,小便的量出現問題,像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也有小便不利,這主要是尿頻或者尿失禁。很多因精神原因出現的小便失禁、尿頻尿急,我們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五苓散方證的小便不利有其特殊的表述。五苓散所治小便不利,首先是小便量少,其次每次小便不是很暢快,或者是小便的次數少。 一般情況下,我們早晨起床后有1次小便,然后在10點、11點或者12點時候有一次小便,下午大概在3、4點左右有1次小便,晚上還有1次小便。但是很多五苓散證病人小便的次數非常少,有時候1天2次,有時候在疾病過程中甚至完全沒有。 比如說有些小孩秋季腹瀉,水瀉得非常厲害,小便一整天都沒有,是有這種情況的,水都瀉掉了,這在急性吐瀉疾病的過程中是比較常見的;慢性病中,我們判斷的小便不利,大多是小便的次數偏少。我們有時候問病人,上午有沒有小便,每天有幾次小便?往往他們小便次數都比較少。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他有沒有浮腫這一點上來判斷他有沒有小便不利。 有時候,你問病人有沒有小便不利,他是說不清楚的,小便不利隱含著水在體內排不出去的情形,可形成浮腫。很多人早晨起來眼腫,下午腿腫;也有一些表面上看不出來的浮腫,但是有大大的眼袋,或眼眶總是腫;或有的人臉特別的大,看上去就是浮腫貌,這些我們都可以看做是小便不利的延伸。 從這點來說,它提示我們看張仲景的原文不能看得太死,要活看。小便不利這里也等于是浮腫。 五苓散確實有很好的利尿作用,的確可以治療各種浮腫。除了口渴、小便不利這兩個五苓散方證的主要特征外,經常還會出現一些其他的指征,我們在張仲景的原文中也可以看到。 3.出汗? 五苓散可以用來治療自汗甚至盜汗。汗多的人,可以使用五苓散。張仲景原文:“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一些五苓散體質的病人,輕輕一動就出很多汗,渾身像被水沖過一樣,衣服都貼在背上。有很多很胖的人跑過來看病,坐下來之后,后背都濕了。這些大多數是五苓散證。 4.嘔吐張仲景本來就用這個方來治療水逆病,這個方是古時候治療水逆證的專方。水逆,就是水入即吐,很多嘔吐,尤其是吐水的,都可以使用五苓散。 所以我想,古人為什么要用散劑?本來病人就不能喝水,再喝湯劑是不行的,所以張仲景把白術、茯苓、豬苓、澤瀉、肉桂打成粉,少少地喝下去,這樣就不會吐水了。要不然喝一碗湯下去,有的患者是會立刻吐出來的。 ![]() 對于嘔吐的患者,張仲景要么就是濃煎,像小柴胡湯進行二次濃縮,然后少量地吃;要么就是散劑。嘔吐,現在使用五苓散治療是不錯的。 5.口干燥口渴是一種感覺,口干是一種他覺,是我們看到的,病人的口腔里面干燥沒有津液,但這種沒有津液舌頭并不紅,舌頭是淡淡的,胖胖的,舌苔是滿布的,但是表面上沒有多少津液,這在干燥綜合征的患者中非常多見。這依然是五苓散證,張仲景在原文上也寫得很清楚:“其人渴而口燥煩……五苓散主之。” 6.悸動悸動。悸動是張仲景方中一個很重要的術語。剛才講汗出,嘔吐,口干燥,煩,是張仲景重要的方證語言,悸動也是一個重要的方證語言。張仲景原文中講到:“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臍下有悸,這個“悸”是什么?肚臍下面跳動。 什么在跳動?腹主動脈跳動,有一種搏動感。我在《張仲景50味藥證》里面講到,桂枝證的主要特征就是氣上沖,這個氣上沖是什么?并不是我們說的膈氣,而是指一種搏動感。有的是指臍下悸動,腹主動脈跳動;有的是胸中氣,就是我們的心跳。這是使用桂枝的一個指征,五苓散里面有桂,所以它可以用來治療悸動,臍下悸。 現在我們使用五苓散來治療一些循環系統的疾病也是可以的,因為循環系統疾病的病人往往感覺到一種動悸感,心悸、心慌的感覺,甚至是肚臍跳動的感覺。這個悸還有一種,就是指肌肉的跳動,或者痙攣。現在經常有病人的主訴是:我的眼皮老是跳,我的肌肉老是跳。 這種情況怎么判斷呢?我們說這里面有水。可以用五苓散,尤其是其中的茯苓,最擅長治療這種肌肉的跳動。茯苓和桂枝相配之后,對于臍下悸、胸中悸,效果都很好。前面我們提到的嘔吐,也是茯苓主治癥的一種,白術、茯苓也能治療嘔吐,它能把里面的水去掉。 8.癲眩五苓散方證中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就是癲眩。 “癲”是精神錯亂,言語行動失常,癲狂,癲癇,有抽搐的意思,是感覺的障礙,是意識的模糊。 五苓散也能用來治療一些神經內科的疾病。上次我就治療過一個女孩子,她打了抗生素之后過敏,腦內積水,結果經常頭痛,于是醫生用管子將積液引流到胸腔里面。但之后她會突然之間出現神志模糊,久治不愈。各種辦法都嘗試過,但都不行。 我看她頭痛,嘔吐,汗又多,就用五苓散。用了五苓散后癥狀很快就緩解了,也不出現意識模糊了。 所以五苓散也能治療腦部的疾病,張仲景用“癲眩”兩個字是有道理的。五苓散還能用來治療多種頭痛,頭暈,眼花和幻覺。眼花,也稱之為眩,是我們老百姓常說的眼睛發花,其實也就是一種視物模糊。 而眩,是五苓散治療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征。因此五苓散除了用來治療嘔吐,自汗的疾病,也可以用來治療神經內科的疾病。 9.下利大家不要忘記,五苓散還有一個重要治療方證,就是下利。但是張仲景的原文中沒有專門講到這個問題。 下利,就是腹瀉,大便不成形,特別是水瀉。下利是五苓散方證,也是現代我們非常常見的一個指征。 我在確定一個人能不能用五苓散的時候經常問他的大便。大便怎么樣,次數多少?每天幾次,成不成形,也有人說大便還可以,但是開頭很硬,等到一個塞子下來之后,嘩啦啦的都是稀水。我們從這些表現就可以看出可能是五苓散證;而很多喝過酒,吃過肥膩東西之后的拉肚子,那更是五苓散證。所以用五苓散證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問他的大便。 上述幾個指征:口渴,小便不利,然后出現汗出,嘔吐,口干燥,悸動,癲眩,下利,我們一定要把它抓住。如果說口渴,小便不利,是把這個方證的核心把握住的話,那癲眩,下利,汗出,嘔吐,口干燥,就是它的兼癥。我們把這個抓住了,基本上就把握住了五苓散方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