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很多詩人出身于庶族階層,他們或為唐王朝的立國貢獻(xiàn)力量,或于邊塞獲得軍功,或在科考中金榜題名,最后終于取代了門閥貴族,從而成為大唐的新貴,并逐步上升到統(tǒng)治階級的核心,不僅光宗耀祖,而且青史留名。 可是封建社會中王朝更替是一個不可違背的規(guī)律,繁榮盛世畢竟不可能持久。到了唐朝末年,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當(dāng)權(quán),加速了大唐帝國的衰亡,也讓很多有志之士嘆息自己生不逢時,又悲哀盛世不再、前途渺茫。下面分享晚唐詩人的兩首佳作,比喻精妙,樸實的文字中仿佛注入了靈魂。 ![]()
高蟾生活于唐僖宗年間,他家境貧寒,性格豪放,同時又重情重義。才子經(jīng)常為人分憂解難,不過他也是非分明,即使家里揭不開鍋了,他也不愿無緣無故地接受別人的恩賜。 高蟾自幼喜歡讀書和鉆研,可是才子十年場屋,未得一第,最后由于主考官高侍郎的力薦,始登進(jìn)士。高蟾的詩歌作品充滿了人生的酸楚和時代的悲哀,這首詩乃是他的經(jīng)典之作,值得大家反復(fù)欣賞。 ![]() 詩人多次落第,依然不甘就此放棄夢想。又逢進(jìn)士考試,才子再次告別親友,并帶著大家的祝福和期望,不辭萬里地來到了京城。這一次他不再躊躇滿志,但也沒有灰心喪氣,他在落第之后即興發(fā)揮,寫下了這首七絕,本想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慨,沒想到主考大人閱卷之后,大為贊賞,當(dāng)即為他寫下了推薦詞,才子也終于圓了多年的夢想。 前兩句采用對比手法,“天上碧桃、日邊紅杏”,分別代指那些貴族子弟, 他們出生于鐘鳴鼎食之家,又可以得到恩蔭照顧,蟾宮折桂對這些人來說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作者雖然心中頗感不平,卻采用了極其委婉的語言,為下文的展開打下了很好的鋪墊。 ![]() 后兩句比喻精妙,詩人自比秋日里的芙蓉,沒有東風(fēng)的眷顧,等到那些春花早已盛開之后,荷花才開始悄然綻放。“不向東風(fēng)怨未開”,這一句展現(xiàn)出詩人曠達(dá)的襟懷。他地位卑微而不抱怨,無人賞識也不消沉,就像荷花那樣高潔清白,越是遇到凄風(fēng)冷雨,反而越是傲然挺立。 自古以來,描寫落第的詩歌數(shù)不勝數(shù),讀者也能如數(shù)家珍地列舉出很多在科考中鎩羽而歸的詩人。他們的作品經(jīng)常充滿了悲情和怨恨,而高蟾既怨天尤人,又不妄自菲薄,他不羨慕碧桃和紅杏,而是如芙蓉那樣充滿自信地默默開放,卻終于得到了貴人的欣賞! ![]()
金陵是六朝古都,具有獨特的人文氣息,城里的古建筑不僅顯得莊嚴(yán)肅穆,而且承載著文人墨客們厚重的情懷。中唐詩人劉禹錫就曾深情吟誦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充滿了感傷和悲情。等到高蟾登上金陵城頭,他凝視著秦淮河上游客稀少,暮云慘淡,頓時覺得心潮澎湃。 ![]() 雖然這是一首題畫詩,可是讀者卻仿佛在詩人的帶領(lǐng)下,親身來到了金陵古城。開篇兩句描繪了一幅絢爛的秋景,傍晚時分,金陵城中的蒼翠景色,仿佛伴隨著天上的游云在不停地飄動;古城又好像在秋色中陪伴著夕陽,顯得朦朧夢幻,并不斷地發(fā)出各種秋聲。 “浮云、落日”,令人想到浮云歸于暮山,將是白晝的結(jié)束;落日懸于秋聲,又是一年的殘景。作者雖然未點出何種“秋聲”,可是讀者的耳畔卻好像聽到了秋風(fēng)蕭蕭、秋葉簌簌,秋蟲哀歌、秋水悲吟,完全是一幅令人不忍直視的哀圖殘景。 ![]() 通過前文的鋪墊,作者渲染了一種悲戚、傷感的氛圍,傳達(dá)出詩人內(nèi)心難以言說的惆悵。后兩句更讓人感觸不盡,“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大唐王朝昔日的繁華如過眼云煙,現(xiàn)實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潛在危機(jī),文人墨客們的“一片傷心”,丹青妙手根本就無法描繪。 “畫不成”三字,是一種發(fā)自肺腑的心聲,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作者的痛苦、孤寂,也能感受到詩人悲嘆衰而欲墜的晚唐王朝,正如那些短命的六朝,就像浮云落日一般,令人嘆息和無奈。全文追昔撫今,百感交集,樸實的文字中仿佛注入了靈魂,不愧為唐代詩壇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