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全身性疾病,表現為關節滑膜,其次為漿膜及心、肺、皮膚、眼、血管等結締組織廣泛的炎癥,造成關節各種組織如軟骨、韌帶、肌腱、骨骼及多臟器損害,所以更恰當的名稱是類風濕病。但它畢竟是以關節癥狀為主,故人們習慣稱類風濕關節炎。本病在中醫學中屬痹病、頑痹范疇。 1、趙紹琴治類風濕關節炎晚期 癥狀標簽 關節酸痛 四肢痿 屈伸不利 病至晚期,癥見關節腫大變形,周圍肌肉萎縮,屈伸不利運動受限。此屬痰瘀互結,治療較為棘手。治宜滌痰化瘀并舉。上方(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淡干姜、淡附片、淡吳萸各6克,重者各用10克;杜仲10克,川續斷10克,補骨脂10克),參入補陽還五湯意,加生黃芪30克,炒地龍10克,再酌用乳香、沒藥、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川芎、茜草等化瘀之品。或為丸服,以圖緩效。 依趙師之經驗,從痰辨治類風濕可獲良效,但臨床上尚需要求病人加強患部功能鍛煉和走路運動,避免寒冷刺激,注意清淡飲食等。 《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 【處方】黃耆120克(生)歸尾6克赤芍4.5克地龍3克(去土)川芎3克桃仁3克紅花3克 【功能主治】補氣活血,祛瘀通絡。 【用法用量】水煎服。 【注意】中風正氣未虛或陰虛陽亢,風、火、痰、濕等余邪未盡者,均忌用。 2、胡希恕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癥狀標簽 指活動不利 行動不利 站立不能 腰痛 腿痛 霍某,女,54歲,小學教師。 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多年。手小指關節屈不得伸,腰引及大腿疼,行動困難,稍坐久即不能起。 與桂枝湯加茯苓、蒼術、附子,癥不減。 與下方得速治: 赤芍三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三錢,生薏苡仁八錢,附子三錢。 按:更方為芍藥甘草附子湯加薏苡仁而成。胡希恕先生講《仲景方劑學》時曾說:“薏苡仁為解凝性利尿藥,與附子為伍,解胸痹痛,治關節痛也好使。'由此可知,治療關節痛,蒼術、附子為一個對子,薏苡仁、附子也是相似的一個對子,須知。 3、祝諶予治類風濕關節炎之兩膝、踝關節腫痛 癥狀標簽 膝腫痛 踝腫痛 水腫按之凹陷 下身腫 畏寒 防己黃芪湯(防己、黃芪、白術、甘草)和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芪、桂枝、茯苓、甘草)在《金匱要略》中分別治療風濕病和皮水病,祝氏則將兩方相合組成益氣利水、祛風除濕的新方:防己10g,黃芪30g, 白術15g,桂枝10g,茯苓20g,車前草30g,旱蓮草15g,萆薢15g,石韋15g。 治療: 風濕性或類風濕關節炎、骨性關節炎之兩膝、踝關節腫痛,按之凹陷,畏冷怕風,活動不利者,可加羌活、獨活、桑寄生、威靈仙、追地楓等。 4、祝諶予治類風濕關節炎 癥狀標簽 肌膚腫痛 肌膚麻木 喜按 喜溫 惡寒 不任風寒 風濕性或類風濕關節炎 風寒濕痹: 癥見關節肌肉腫脹疼痛,麻木重著,或屈伸不利,喜暖怕冷,遇寒加重,或雙腕、雙踝腫痛明顯,口淡不渴,舌淡紅,苔白膩,脈沉弦。治宜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方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 桂枝10-15g,白芍10g,知母10g,麻黃3g,制附子10g,白術10g,防風10g,羌、獨活各10g,炙甘草6g。 5、祝諶予治類風濕關節炎節變形 癥狀標簽 關節酸痛 肌肉痛肌 膚麻木 活動不利 不任風寒 四藤一仙湯 組成:雞血藤30g,海風藤15g,絡石藤15g,鉤藤10g,威靈仙15g,生黃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棗5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用:祛風除濕,散寒通絡。 主治:風寒濕痹、氣血阻滯而癥見關節肌肉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行動不便,遇寒加重,近之則痛劇。常見于風濕性或類風濕關節炎、骨質增生、痛風等疾病。 風痹加防風、秦艽; 寒痹加制附子、細辛; 濕痹加防己、生薏仁; 熱痹加紫血散; 痛劇加追地楓、海桐皮; 關節變形加僵蠶、大蜈蚣。 6、施今墨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侵襲痹阻關節案(類風濕性關節炎) 周某,男,8歲 四年前患痢疾一個月,愈后又再發熱,周身關節腫痛,經北大醫院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曾住院治療,此后四年來多次發熱身痛,十指及肘部拘攣不伸,于陰雨時發作更甚,食睡尚好,經常夜間遺尿。舌苔白膩,脈象沉滑。 辨證立法: 痢后體弱,風濕入侵,稽留經絡,屢治未能根除,感遇寒邪即行發作。當以散風活血通絡為治,兼治遺尿。 處方: 桑寄生12克 川桂枝3克 北細辛15克 嫩桑枝12克 杭白芍10克 生熟地各5克 烏蛇肉10克 酒地龍5克 酒川芎5克 酒當歸6克 生銀杏10枚(連皮打)益智仁5克 桑螵銷5克 節菖蒲5克 炙草節6克 二診:服藥四劑,除遺尿見好外,關節腫痛未見變化,但食睡正常,精神甚好。 處方: 川桂枝3克生鹿角10克北細辛15克杭白芍10克嫩桑枝15克生熟地各5克豨簽草10克桑寄生15克金狗脊10克伸筋草10克酒川芩3克酒當歸6克烏蛇肉10克酒地龍6克雙鉤藤10克炙草節3克虎骨膠3克(另烊化對服) 三診:前方連服四劑,頗見功效,曾電話詢問 是否來診,囑效不更方,多服數劑?,F已服至十六劑,關節腫痛全消,手指、肘部伸屈較前靈活,遺尿亦基本消除,擬回鄉,要求常服方。 處方: 破故紙5克 巴戟天5克 烏蛇肉6克 川桂枝24克伸筋草10克 地龍肉6克 酒當歸6克 嫩桑枝15克酒川芎3克 赤白芍各5克 桑寄生18克 節菖蒲5克桑螵蛸6克 生銀杏10枚(連皮打〉炙甘草5克虎骨膠3克(另烊對服)隔日一劑,至愈為度。 6、俞慎初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癥狀標簽 關節酸痛 舌絳 舌暗 足紅腫痛 手腫痛 周某,男,53歲。 初診1992年2月20日。 四肢關節疼痛已3年余,經省某醫院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幾年來雖經多方治療,疼痛緩解,但經常發作。近年來指、趾關節腫脹、疼痛加重,兩手指關節僵硬,已輕度變形,活動不利。脈弦細而澀,舌色暗紫,苔白。2月15日經軍區某醫院復查,血沉75/h,抗0:800U,類風濕因子陽性。此因痹證延久、留邪入絡、瘀血凝滯所致。治宜疏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蠲痹。處方: 羌獨活各10克,徐長卿12克,桑枝15克,威靈仙12克,豨薟草12克,川草烏各3克,地龍20克,蜈蚣15克,全蝎梢6克,丹參12克,赤白芍各10克,甘草3克。 服用7劑后,關節疼痛減輕,手指活動稍靈便。前方去徐長卿加黃芪30克,以后均按本方加減出入,前后復診3次,又續服21劑后,關節腫脹疼痛基本消失活動自如。隨訪一年余未再復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