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在書里寫過一句很真實的話: “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 到了中年以后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然而對于一些已到人生暮年的老人而言,最凄涼的大概就是: 明明不是孤家寡人,卻不得不孤身一人守著冰冷的家; 操勞半生終于將孩子撫養長大,久病床前時,卻常常看不到兒女的身影; 家人近在咫尺,卻依然感到一無所有。 人老了才漸漸明白:來人世走一程,沒錢沒車沒房其實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用盡半生付出全部,最終養大的孩子,卻不如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最近,看到一個全網刷屏的真實故事: 網友在醫院上班時,接診了一位88歲的老人。 老人拄著拐杖,走路都走不穩,說著不流利的普通話,努力的想要表達清楚自己的訴求。 大家聽了三遍才聽懂老人說的話:“在家摔倒了,手上劃了一個大口子,想打破傷風。” 但因為老人身上的傷口很大,她又獨自一人,只能簡單處理下傷口,然后送去大醫院治療。 值班大夫和老人溝通想了解下情況,可她卻什么也聽不到也說不清,唯獨只記得兒子的電話號碼。 主任只好給她兒子打電話,希望他能來醫院照看下母親。 電話對面的兒子表示馬上會過來,但兩個小時后也沒來,而且電話再也無人接聽。 大家只能安慰老人:“再等等,你兒子就來了。” 老人聽聞無奈地說:“我兒子?他不會來的,我走的時候告訴他我受傷了,要去醫院,他就坐在炕上,不下來。” “他就坐在炕上,不下來。”短短9個字,老人平靜的說完,在場的人都沉默了。 隨后老人拿出紙擦了擦眼淚,她的身影瘦骨嶙峋,從下午五點等到晚上七點。 直到網友下班,她也沒等到自己的兒子。 那個夜晚,似乎是最漫長的黑夜;那位老人,已然變成了最孤獨的守望者。 為人父母,無論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的吹打,也沒有養出一個“白眼狼”帶來的風雨更讓自己痛心。 《時間都去哪兒了》中有句詞讓很多人潸然淚下: “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人世間,有太多父母,為了兒女的幸福,即便吃苦受累也毫無怨言,即使耗盡心血也甘之如飴。 可人性往往是不可估測的,對于一個家庭而言,最悲哀的就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子女。 熱播劇《安家》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老嚴夫婦為了供兒子上學,從農村跑到上海開了家包子鋪,起早貪黑、每天辛辛苦苦賣包子,終于攢了三百多萬。 兒子畢業后,計劃和女友結婚,便跟爸媽提出要用這三百萬買房。 老嚴和老伴兒商量了下,只要兒子以后的日子過得好,這三百萬花的也是值得的,于是滿心歡喜給兒子在上海安了家。 沒過多久,新房裝修好了,老嚴夫婦收拾好行李,騎著三輪車興沖沖搬去新家和兒子團聚。 沒想到,親家母先他們一步搬到了新房里,甚至連門都不讓老兩口進,面對此情此景,兒子也只是說:“你們先回去吧。” 最后,無處可去的老嚴夫婦只能帶著大包小包,回到簡陋且狹小的包子鋪暫時落腳。 而這些,其實就是當下正在蔓延的一種“新型不孝”: 孩子高學歷有文化,明明有手有腳,卻不斷地向父母索取,依附著年邁的老人生活。 而父母傾盡半生把孩子培養成才,還總是和別人炫耀兒女有出息,卻不曾想最后落得個老無所依的結局。 孩子理所當然的享受著來自父母的付出,父母淚流滿面的看著冷眼旁觀的孩子。 孩子對“孝順”二字一無所知,父母余生只剩下無盡的等待。 晚年最殘酷的莫過于 子女的孝心是有前提的 作家高爾基有句很深刻的語錄: “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傾倒了一座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里,藏著一個人的一生,也放著他一輩子最寶貴的記憶,關于家人,關于親情。 可這世間最殘酷的莫過于:一座“博物館”轟然倒塌,卻無人問津。 前些日子,湖南千萬富翁羅某忠在精神病院自縊身亡的消息,一度引發熱議。 羅某忠小時候家里條件并不好,后來通過拆遷款作為啟動資金,拉沙子、開中巴、辦汽車修理廠,拼搏多年才積累了千萬財富。 62歲的他,育有一兒一女,現在都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小家。 從幾年前開始,兒女就時常來問他要錢,兒子要40萬,女兒要88萬。 可自他把資產過戶給孩子們后,他們的態度就發生了大轉變,不僅對他不聞不問,還時不時地問他索要孫輩的生活費。 眼看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也不太好,羅某忠只好叫來兒女,希望他們能承擔自己的養老問題。 沒想到溝通根本無效,兒女依然坐視不理,他一怒之下,要求兒女歸還之前借他們的錢,但卻遭到了強烈拒絕。 過了幾天,羅某忠再次來找兒子商量未解決的問題,期間發生激烈爭吵,他急火攻心,打砸了兒子的家。 原本只是家庭矛盾,可讓眾人出乎意料的是,兒子心生怨恨報了警,還以父親有精神病為由,將羅某忠送進了精神病院。 隨后羅某忠多次解釋,聲稱自己沒病,不得已之下,又寫下一份“申訴書”向外界求助,表示自己現在生不如死,像在地獄。 8月23日,絕望到極致的羅某忠,在醫院的廁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和兒女的恩恩怨怨。 冷漠自私的兒女,孤獨無助的父親,構成了一個冰冷的家庭,把親情變成了不復存在的塵埃。 看完這個新聞,不禁想起一句話:人到晚年,最殘酷的莫過于,終于看清,子女的孝心是有前提的。 如果可以為他們提供價值,或金錢上的幫助,或生活上的支持,還能讓那屈指可數的孝順偶爾浮現。 如若不能,所謂“養兒防老”,就會變成一場笑話。 《巔峰問答》中,金星提到一個觀點: 現在人有三個屬性基本快要丟失了:第一個是血緣,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越來越遠; 第二個是地緣,很多老年人為了孩子漂到另一個城市,待在那個陌生的地方,地緣漸漸沒了; 而當你退休之后,和外界的社交越來越少,社緣也會慢慢消失。 所以,在這個階段,老年人會特別孤獨,而這份孤獨往往會伴隨他們的余生,直到老去。 都說感情到最后,憑的全是良心。 細想來,或許父母子女一場,到頭來,也全靠良心維持此生難得的血脈親情。 為人子女,請不要對父母太苛刻,永遠不要讓家的方向,只剩漫漫無期的等候。 人不管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何處,更不能丟了自己的良心。 請不要讓孝順變成利益交換的籌碼,更不要讓這世上最疼愛你的人寒心。 生命是一場輪回,孩子終有一天也會成為父母,總會有老去的那一天。 別等到中年以后才知父母恩,別等到遺憾難以彌補才想起來回頭看。 世間福禍皆有因果,所有的家庭關系也是同理。 你付出的孝道,在將來某一天,也會一點一滴回到你身上。 當你老了,靠誰養? 白巖松說過一段很殘酷,卻很現實的話: “我們注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 趁現在腿腳還能動彈,還能自己做主,就趕緊為未來做好準備,提前給自己的晚年預留一份尊嚴。” 如何過好晚年生活,體面的老去,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不可忽視的考驗。 雖然老話里常說:誰的晚年都是一場血雨腥風。 但只要提前做好規劃,未雨綢繆,為自己準備好養老的資本,也依然可以安然度過暮年人生。 與其一味地依靠子女,依靠旁人,讓生活充滿太多不確定性。 不如在生命的黃金時代,富養自己的身心,當你為自己撐好傘,自然不會被雨淋濕。 人老了,首先要為自己留好這三條后路,擁有對抗未知的底氣:
其次不管到了多少歲,都要做好這3件事,打理好當下的生活:
最后,盡自己所能,處理好家庭關系,一家人在一起,有話好好說,互相理解,彼此包容,把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很喜歡《飛屋環游記》中的一句臺詞: “幸福,不是長生不老,不是大魚大肉,不是權傾朝野。 幸福是每個微小的生活愿望達成,當你想吃的時候有得吃,想被愛的時候有人愛你。” 但愿天下兒女都能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懂得換位思考,善待那個半生辛勞的老人。 但愿世上所有的父母都能安享晚年,吃好一日三餐,過好一年四季。 點個“在看”,愿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安,幸福圓滿的走完這一生。 *作者:枳為橙,本文首發讀書369(ID:dushu369com),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君與你一起,聽名著、讀美文,用讀書點亮你的人生! |
|
來自: 聚友e家 > 《感言(生活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