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親子關系 父母的心理健康是 孩子成長的關鍵 ![]() ![]() 近期救援劇《他從火光中走來》熱播,劇中大學生孫夢患有抑郁癥,因父母不同意她的戀情,再加上家人長期的不理解,欲選擇跳樓輕生,被消防員及時救下。 孫夢獲救后,父母并沒有第一時間關心她的身體和情緒狀況,而是給了孫夢一巴掌,并指責她不懂事不體諒父母。 ![]() 當天夜里,孫夢受不了這種緊張、壓迫的家庭關系,再一次選擇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這一段劇情中,我們不難看出,劇中的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方式存在嚴重問題。 《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發布數據顯示,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學。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而言,家庭因素是其陷入抑郁的首要因素,因此青少年心理障礙占比居高不下的背后是令人擔憂的家長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家認為,家長要成為家庭中的情緒過濾器,負責將外界的暴力、戾氣、嫉妒、偏執等負面情緒過濾掉或是轉換掉,再輸出給孩子,但這對部分家長來說是很難做到的。甚至一些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將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壓力通過辱罵甚至是毆打來發泄在孩子身上。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 01 原生家庭導致教育方式出現問題 部分家長自己的成長環境本身是充滿了暴力、戾氣和壓抑的,當這些家長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開始逐漸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因此在與自己小孩相處的時候也自然而然地沿襲了這種相處方式。 當自己的小孩出現心理障礙的時候,他們想不明白也不能理解。明明自己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和自己父母對自己的是一樣的,為什么自己沒有問題,但是小孩卻出了問題。最終只能得出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現在的小孩都太脆弱,經不起一點風雨。 02 固有的社會觀念導致認為自己要為孩子的 一切負責 中國人認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所以很多父母不僅會為孩子傾盡所有,還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從而幫助孩子少走彎路,甚至恨不能事事都幫孩子做好,只求孩子一生平安順遂。 小時候父母說東,孩子不會往西,因為他們認為父母說的一定是對的。隨著孩子長大,進入青春期,孩子開始有了自主意識,在一些事情上有了自己的想法。這時候部分父母卻依舊認為孩子還稚嫩,需要自己幫忙。 但父母的這份好心,孩子逐漸長大之后似乎并不能理解。孩子甚至會覺得窒息,認為父母的這些付出是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是用來控制自己的籌碼。而父母認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所有,不僅得不到孩子的感謝,反而招來埋怨。這就導致出現“父母在等孩子說感謝,孩子在等父母說抱歉”的局面。 ![]() 03 負面情緒無處發泄導致孩子成為情緒出口 中年人的壓力,是要努力賺錢,要給父母養老,要養育孩子,還是要防脫發防發福變油膩防孩子早戀,甚至是努力工作還要被反問“這么多年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部分女性可能還面臨著喪偶式育兒和在家庭中的付出不被看見的委屈。 在這種種沖突與矛盾之下,長期的負面情緒無處發泄,越是想要壓抑在心中,想要隱藏起來,就越是覺得委屈。看到孩子的字沒有寫端正、作業本上圈出來的問題和怎么背都背不順的課文,壓抑的情緒終于爆發,大聲質問孩子為什么不認真,為什么自己明明為他付出了這么多,在外面忍氣吞聲,他還這么讓人不省心……而孩子面對這些指責,害怕得像只鵪鶉,盡力把自己縮在角落。 ![]() 自己小時候被父母責備了,可以出去田埂上瘋跑一圈,撈起池邊的水洗一把臉,扎個猛子游兩圈,和小伙伴吐槽一下,去小賣部買根冰棍一點零食,這時候挨罵的事早就忘在了九霄云外,迎著夕陽回家,媽媽已經煮好了飯菜。 而現在的孩子被父母責備了,連在樓下的秋千上多坐一會都不可以,因為不安全,電視劇不能多看,傷眼睛;游戲不能玩,會上癮;零食不能多吃,有添加劑,會得蛀牙。同樣是受到了父母的責備,我們小時候有眾多的方式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現在的小孩面臨的則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許。 時代是往前發展的,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也應當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自己已然無法改變,但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方式自己還有機會改變。適當的給孩子一些空間,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也能減輕自己的壓力。 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及時自我疏導,可以找朋友擼串吐槽、逛街消遣,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并通過合理方式發泄出去,也能潛移默化地給孩子樹立積極印象。 父母只有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孩子才能有平和的、穩定的家庭環境,才能夠安心向前發展。 ![]() |
|
來自: 新用戶17212685 > 《微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