劊子手一聽,這買賣劃算,手起刀落,劊子手喜滋滋地撿起兩個紙團,拆開一看,臉色大變。 1608年,金圣嘆出生在明末,雖然家境貧寒,但因為聰慧過人,所以金圣嘆雖然家境貧寒,卻能自食其力,衣食無憂。 但正因為金圣嘆一心向學,所以他身上才會有一種書生的傲氣,他對這些虛名并不在意,因為他可以靠自己的努力,過上好日子。 但金圣嘆并不是一個木訥之人,他不僅心思敏捷,而且口若懸河,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于是乎,街坊鄰居們都對金圣嘆贊不絕口,有被他的才智和才華所折服的,也有純粹是出于對他的崇拜,畢竟,有才華又平易近人的人,還是很受歡迎的。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金圣嘆最討厭的,就是那些想要討好百姓,想要敲詐百姓的人,一開始,也有不少人建議金圣嘆參加科舉,因為他們都覺得,以金圣嘆的才智,科舉并不是什么大事。 再者,金圣嘆心地善良,做什么事情,都是好事,這樣的人,若是當官,對百姓來說,也是一件幸事。 隨著呼聲越來越大,再加上家里對金圣嘆寄予厚望,于是金圣嘆就參加了科舉考試,十五歲的時候,他就參加了科舉考試,當時年少氣盛,并沒有什么膽怯之心,可這一次,金圣嘆卻落榜了。 到了第二年,金圣嘆又一次因為同樣的原因落榜,一次又一次的落榜,讓年少成名的金圣嘆倍感挫敗,那一年的科舉,講究的是文采,而不是什么新意,金圣嘆回答的時候,只有寥寥幾句話,便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但考官們還是覺得金圣嘆的態度不夠好,質問道:“為什么別人都是三行八段,而你金圣嘆卻不是?” 不管在哪個時代,太過特殊的人,都不會被時代所接受。 一時間,流言蜚語四起,所有人都覺得,金圣嘆這個人,未免也太高估了一些,如果他真的如傳聞中所說的那樣,聰慧過人,又怎么可能考不上科考呢?這句話,對金圣嘆的自尊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可以看不起官場上的人,但絕對不能讓人看不起自己。 所以,金圣嘆決定再一次參加科舉,打破流言蜚語,一步一個腳印地接受了社會對他的評價,一步一個腳印地通過了科舉,同時也讓所有人都相信了金圣嘆是個讀書人,同時也讓街坊們把金圣嘆的生平事跡傳得沸沸揚揚。 金圣嘆才會沉迷于讀書,這也讓他變得更加高傲、灑脫,到了這個時候,那些虛名對金圣嘆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他更想要的,是一種精神,也能活得很好,他不會屈居人下。 和金圣嘆住在一起的鄰居們,都很喜歡金圣嘆,覺得金圣嘆聰明伶俐,學識淵博,能說會道,光靠一張嘴,就能混得風生水起。金圣嘆的人品很好,但金圣嘆最痛恨的,就是貪官污吏,他要做一個心地善良的人,這樣的人,才能為百姓謀福利。 1661年,一位新上任的縣令來到了吳縣,他給吳縣的百姓潑了一盆冷水,逼迫他們繳納更高的賦稅,而他自己則從中漁利。 這一次,有高官前來視察,當地的秀才們準備上書揭發縣令。 但以他們的身份地位,想要見到這樣的大人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才會邀請金圣嘆加入,畢竟他曾經也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金圣嘆不忍看著百姓受苦受難,便應了一聲,帶著眾人,一起去見了朝廷大員。 可那個時候,官場上卻是一片腥風血雨,官場上的人互相包庇,縣令明知道他們要做什么,卻沒有阻止他們,這是為什么? 因為,縣令之所以會收取這么高的稅收,大部分的利潤都被收入了自己的腰包! 幾個人非但沒有討回公道,反倒是連命都搭進去了,縣令便提出,要殺一儆百,直接處死這位聲名顯赫的金圣嘆,以儆效尤,免得以后再有人敢動他們的利益。 刑部尚書一想,也對,直接宣判了金圣嘆的死刑,面對刑場上的死亡,金圣嘆的臉上,沒有絲毫的畏懼之色,依舊是一副云淡風輕的樣子。 行刑之前,他低聲對行刑人說:'二百兩銀票在我耳中,你先殺了我,這錢就是你的!'行刑人聽了,覺得這是一筆很好的交易,便一刀砍下金圣嘆的頭顱,將他砍下。 劊子手大喜過望,反正有錢拿,先殺誰又有什么區別?所以金圣嘆的名字,自然是排在了最前面。頭顱落下,劊子手趕緊從金圣嘆耳中掏出“銀票”來,卻見里面只有“好”和“疼”兩個字的紙條。 金圣嘆在臨死之前,還不忘嘲諷別人,這是一位令人啼笑皆非,卻又視生死如無物的傳奇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