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在建設洛陽焦枝鐵路期間,一施工隊在老城北地區,挖掘出十多個形狀怪異的大坑。河南是著名的歷史古城,挖掘出古代墓葬群并不稀奇。 起初,工作人員都以為挖出了古墓,馬上報告給了當地文物局,可是當考古人員進行保護性發掘時,卻發現了一座距今1300多年前的糧倉,它就是始建于隋朝的國家糧倉含嘉倉。 如果說發現隋代國家糧倉,已經足夠震撼整個考古界,那么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絕對可以震驚全世界。 當考古學家將這座糧倉中的谷粒,帶回實驗室培育3天之后,居然發生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原來,這些沉睡千年之久的谷粒,不僅生根發芽了,而且還長出了嬌翠欲滴的嫩苗。 跨越千年的生命延續,在世界范圍內都十分罕見,這個驚人的發現,足以被載入世界考古學和生物學史冊。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糧食問題關乎國計民生。在農業發展比較落后的古代社會,人們就深刻地意識到了,糧食對社會民生的重要性遠重于泰山。 洛陽作為馳名已久的十三朝古都,曾是很多朝代的皇家乃至國家糧倉所在地。 河南地處中原、人口眾多,擁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自古就有天下糧倉盡出河南的說法。 早在隋朝建立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三座國家糧倉,含嘉倉、洛口糧倉和永豐倉。其中,河南就獨占了兩座規模宏大的國家級糧倉,這足以彰顯出河南的中樞命脈地位。 隋朝建立之后,洛陽的地位是僅次于都城長安的陪都,當年,隋煬帝曾多次提出要遷都洛陽,原因就在于洛陽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糧食。 隋朝統治者深知糧倉富而天下足的道理,為此特地在洛陽選址,建造了一座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的含嘉倉。 據史料記載,含嘉倉大約有43萬平方米之巨,包含400余個大小不等的分層倉窖,最大的倉窖口徑達18米,最深可達12米。 小窖可存糧食數千石,大窖的存儲量達到了驚人的1萬石以上。按照隋朝的度量單位,一石糧食約合現在一百多斤,如此龐大的糧食存儲量,從側面彰顯出了隋唐時期的農業生產力。 據《新唐書》記載,唐玄宗統治初期,僅含嘉倉一個國家糧倉的總儲糧量,就達到了近583.3萬石。 如此龐大的驚人儲糧量,幾乎占到了當時社會全國糧倉的1/2左右。從這一點來看足以證明,含嘉倉是當之無愧的古代最大糧倉。 此后,含嘉倉歷經隋、唐、宋三個朝代,使用壽命長達500多年的時間,后來,在歷史沿革以及戰亂中逐漸沒落,不過在上世紀70年代初,卻重新出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當時,一個建造鐵路的施工隊正在挖掘路基,結果工人在不斷往下挖掘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這個隱藏了上千年的糧倉。 當考古學家趕到現場,并對其進行保護性發掘時,才終于揭開了含嘉倉的神面紗。 原來,在這座距今1300多年的古代糧倉中,居然還儲存著完好的糧食。 于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考古學家將糧倉中的谷粒帶回實驗室,希望通過人工培植的方法,看一下是否還有存活的可能性。 結果,短短3天之后,這些保存了一千多年的谷粒,居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它們居然生根發芽了,這絕對是一個罕見的奇跡! 經過考古和歷史學家的研究和分析,發現了隱藏在這些谷粒背后的秘密。 含嘉倉選址存在重大科學依據,這座糧倉的位置處于地下水位之上,所以土質十分干燥,非常適合儲存糧食。 除此之外,倉窖的形狀類似一個倒著放的圓錐形,不僅可以增加糧食的儲存量,還能起到防水、隔潮的作用。 倉窖內部的分層也十分考究,并且用草灰、木板、谷糠等防潮物質填充。 最后,以石頭和黃泥的混合物,將倉窖的入口進行嚴密封閉,繼而在延長糧食保質期的同時,還能避免糧食變質。 古代社會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雖然無與現代社會相提并論,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老祖宗的智慧。 他們用看似老土的方法,讓這座歷經千年歲月變遷的地下糧倉,成為了一個永恒的經典之作,也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