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紊亂與骨盆修復 (一).骶髂關節紊亂,X片看片:面對X片,左對左,右對右(此時看到的是背面) 髂骨的四種基本移位方向與畫線測量診斷
字母表示:髂前上棘(ASIS),髂后上嵴(PSIS); 前A、后P、上S、下I、內IN、外EX’左L、右R) (AS)PSIS向前向上移位,或者理解為ASIS向前向下移位
1、X片顯示:閉孔面積減小(小眼睛),即對角距離減小、 2、髂骨高度兩側對比更短。 3、 腰椎前屈幅度減少,即脊柱之腰椎、胸椎、頸椎各正常曲度變直、成強直性脊柱炎。 4、股骨頭水平相對抬高、長腿 。 5、骶髂關節的后下緣可摸到關節間隙水腫或者壓痛點。這是是否需要調整的重要依據。 (PI)PSIS向后向下移位,或者理解為ASIS向后向上移位。
1、X片顯示:大孔變扁、閉孔立起來面積增大(大眼睛), 2、恥骨聯合、髖臼向前向上,股骨頭水平相對降低、短腿。L5椎體后旋, 3、腰椎曲度增大,腰椎、胸椎、頸椎曲度加大。 4、關節間隙水腫或者壓痛點位于骶髂關節前上內緣。 (D~AS)兩個眼睛都細小成縫,骨盆整個前傾,臀上翹;
(D~PI)兩個眼睛圓大,骨盆整個后傾、臀下垂。
向內(IN)PSIS向內移位(即PSIS靠近第二髂椎棘突)
1.X片顯示髂骨在外側面的寬度更寬(大耳朵)。閉孔基底部面積減小(小眼睛)。 2、腰椎曲度減小。 3、股骨頭水平抬高。 4、關節間隙水腫(水腫或者壓痛點位于PSIS的外緣)。 向外(EX)PSIS向外移位(即PSIS遠離第二髂椎棘突)
1、X片顯示髂骨在外側面的寬度更小。閉孔基底部面積增加,看起來更寬。 2、腰椎曲度增加。 3、股骨頭水平降低。 4、關節間隙水腫(水腫或者壓痛點位于PSIS的內緣)。 動態觸診 立位 1、雙手拇指抵住PSIS,囑患者做高抬腿原地踏步,觸摸發現活動度偏小側往往為病變側。 2、雙手拇指抵住PSIS,囑患者做體前屈及后伸動作,觸摸發現活動度偏小側往往為病變側。 床邊坐位 1、雙手拇指抵住PSIS,囑患者做左右側屈,觸摸發現活動度偏小側往往為病變側。 2、雙手拇指抵住PSIS,囑患者做體前屈及后伸動作,觸摸發現活動度偏小側往往為病變側。 操作方法 PI 1、著力點:PSIS稍下方 或坐骨結節;2、發力方向:向頭,向前(腹側)推。 AS 1、著力點:PSIS向下3英寸,向內2英寸。大概位于髖臼上方。 2、發力方向:向后帶拉同時有一個向下的旋轉力。 IN 1、著力點:PSIS內側面 2、發力方向:向前(腹側)推。或者食中指卡住PSIS內側面,術者大臂緊貼胸壁,屈肘90度,向后拉髂骨。 EX 1、著力點:PSIS外側面 2、發力方向:向后。(為避免對對側髂骨造成沖擊,一般用俯臥位推或者患側臥位拉的方法。 我們遇到腰腿痛的患者,甚至具備了腰椎間盤的很多臨床表現,和影像分析,當按照腰椎間盤突出去治療時效果往往不好,那究竟是為什么呢?原來有個病很容易被我們忽視,它簡直就像腰椎間盤突出的孿生兄弟,它們有如此多共同點。它又叫骶髂關節紊亂癥。 骶髂關節紊亂癥又叫骶髂關節損傷與錯位(或半脫位),是臨床常見的導致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多發生于青壯年婦女。過去所謂“骶髂關節滑膜嵌頓”,實際是關節錯開移位滑膜嵌入的結果。 中醫對本病有論述,稱之為“骶髂骨移位”,近年來有人對本病作了一些報道,但看法頗不一致。于本病的臨床癥狀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類似,不少病例尚伴有盆腔臟器功能紊亂癥狀,在診斷上易于混淆,應引起重視。 (二)骶髂關節紊亂癥的臨床表現 1坐骨神經痛 急性病例表現為驟然起病、患側臀部及下肢脹痛麻木,以及沿坐骨神經走向的放射痛或“觸電感”。 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勢,不能挺胸直腰。翻身起坐和改變體位時疼痛加劇。患肢呈半屈曲狀,主動或被動伸屈均明顯受限并劇烈疼痛。 咳嗽或打噴嚏時患肢常有放射性疼痛。 病情急重者,往往由旁人攙扶或持拐來診。慢性患者上述癥狀略緩和, 患者自覺下腰部隱痛乏力、患肢“短了一截”和酸軟、麻脹、怕冷等。如勉強行走,則呈不同程度的“歪臀跛行”。 患者站立時多以健肢負重,坐位時以健側臀部觸椅;仰臥伸直下肢時患肢常有牽扯痛或麻脹感,故患者喜屈曲患肢仰臥或向健側側臥。臨床上常將此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骶髂關節紊亂與椎間盤突出癥的區別是:骶髂關節的疼痛不過膝,腰椎間盤突出癥竄麻到小腿腳趾。 2盆腔臟器功能紊亂癥狀 患側下腹部脹悶不適和深壓痛,肛門急脹感,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或排便次數增加,尿頻、尿急,甚至排尿困難,會陰部不適,陽痿,痛經等。 3骶髂關節炎癥癥狀 患側骶髂關節壓痛和酸脹不適,患肢外側牽涉痛、麻木。腰骶部酸軟乏力,需經常更換坐姿或站立的重心。 部分患者表現為骶尾部頑固性疼痛和觸痛。妊娠期和產后婦女,則可引起恥骨聯合處疼痛。 4體征 急性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勢。腰脊柱側彎畸形(健側凸),患側骶棘肌痙攣。骶髂關節壓痛并可往同側下肢放射。直腿抬高明顯受限。 慢性患者,只有關節局部的壓痛和患側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縮。 *為了明確診斷下面四點需注意 1病史 有急慢性腰腿痛病史或外傷史,并具有程度不同的坐骨神經痛、盆腔臟器功能紊亂、骶髂關節炎癥的一種或多種臨床表現和典型體征者。 2骶髂關節位置錯動的檢查 患側骶后上棘(或下棘)下緣位置較健側偏下者,為骶髂關節后錯位,反之為前錯位。 對于肥胖患者,髂后上棘下緣觸診不清時,可觸摸髂后下棘下緣或髂后上棘最高點,兩側對比。 區分骶髂關節前錯位或后錯位是手法復位治療的主要依據,必須詳細檢查。 據我們觀察統計,右側骶髂關節以前錯位居多,左側骶髂關節以后錯位多見。 3骨盆扭轉的各種試驗檢查 如骶髂關節旋轉試驗、單髖后伸試驗、4字征,以及骨盆分離和擠壓試驗、直腿抬高試驗等。急性病例以上各種試驗檢查可呈陽性。骨盆前傾或者后仰,與人體肌肉緊縮和松弛有很大的關系: 檢查骨盆是否紊亂,還可以比對雙腳的內踝關節是否在一個點上即是否長短腿長腿是髂骨向前,短腿是髂骨向后,調整手法是:手按壓短腳的髂骨上沿,另一只手托住健側大腿外垂與床外,靠患者自身的重量拉開骨盆進行骨盆糾正長短腿自我調整,長的抱一抱,短的撐一撐。 對于骶骨關節紊亂,還可以以筋隆起骨錯位的理論作為依據,用摸筋下壓的方式按壓高出的骶骨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另外兩髂前上處和髂后上處兩兩比對是否水平線上,高低進行手法正骨調理。 髂骨的錯位分成左右側旋、斜上斜下旋,水平上下旋,前后點頭和仰頭旋等,需要認真觸摸手診確認,因為是細微的紊亂,拍片還是很難看清楚,這需要經驗的累積。骨盆是人體的基礎,是人體上下關聯的重要環節。骨盆的紊亂,將造成脊柱側彎,影響其相關的所有病變;骨盆還保護著內在的生殖系統,是孕育生產的重要空間,骨盆紊亂,肌肉緊張,內在器官移位,是造成許多婦科病,男科病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是脊椎腰腿病的主要罪魁禍首,需要好好研究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