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紫蘇,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可以做菜,因為紫蘇自帶的獨特風味,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多菜都能看到紫蘇的身影。其實紫蘇還是一味中藥。《本草匯言》中記載:“紫蘇,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節氣、化痰氣、乃治氣之神藥也。” 《滇南本草》中記載紫蘇:可以發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本草綱目》中還提到紫蘇:可以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并解魚蟹毒。 紫蘇的作用其實很好理解,運用起來也簡單,簡單可以歸納總結為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治感冒,因為它可以解表,可以把聚集在體表的風寒發散出去。 紫蘇治療感冒,在風寒感冒初期的時候,效果比較好,因為這個時候,邪氣還只停留在皮膚表面,沒有深入到臟腑。這時候你抓一把紫蘇葉、切幾片生姜,加幾顆紅棗,泡茶喝,可以起到發散風寒的作用。生姜性溫,紫蘇的藥性也是溫的,味辛性溫,受寒以后,體表的毛孔就關閉了,紫蘇能夠把毛孔打開,讓身體微微出汗,這樣邪氣就透了出來。 紫蘇發汗解表的力量相對于麻黃是比較緩和的,所以年老體弱之人感冒后需要解表可選擇用紫蘇。有一個中成藥叫參蘇丸,是體虛感冒的常用藥,里面就有紫蘇。 參蘇飲:人參(或黨參)、紫蘇葉、葛根、前胡、茯苓、半夏各6克,陳皮、甘草、木香、枳殼、桔梗各4克,生姜7片,大棗1枚,水煎服。 功效:益氣解表,疏風散寒,祛痰止咳 適應病癥:本品用于身體虛弱、感受風寒所致感冒,癥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悶嘔逆、乏力氣短。 第二,紫蘇可以行氣。 有一個病叫梅咳氣,就是老覺得喉嚨里有一團東西堵著,像塞了個梅子核一樣,咳又咳不出來,咽又咽不下去。中醫上講這是痰氣交阻,結在喉嚨所致。半夏厚樸湯可用來治療梅核氣、方中紫蘇專門降氣,咽喉氣一降,痰就跟著往下降,因為痰是隨氣升降的。 半夏厚樸湯:半夏、茯苓各12克、厚樸9克、生姜15克、紫蘇6克 紫蘇又可以分為紫蘇葉和紫蘇梗,現在入藥多以蘇葉為主,想要效果更好,可以多放些蘇梗到湯藥里。中醫有一句話叫梗下諸氣,蘇葉的藥性是從里往外走的,所以它更偏于散寒;蘇梗的藥性是從上往下走的,所以它更偏于降氣。 第三,紫蘇可以暖胃寒。 現代人寒胃的也不在少數,胃喜暖惡寒,喜歡呆在溫暖的環境里,不喜歡寒涼寒冷,所以你喝冷飲也好,吃寒涼瓜果也好,胃都不喜歡,這些冰冷的東西進到體內以后,需要脾胃消耗大量的陽氣才能給它暖過來,久而久之,脾胃就越來越寒了。 這時候你取紫蘇10克泡茶來喝,也可以適當地加些紅糖來調味,或者你就嚼食紫蘇芯,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第四,紫蘇可以解魚蟹毒。 凡是過食魚蟹導致的腹痛、嘔吐、泄瀉,都可以用紫蘇50克,熬水來喝。 第五,紫蘇可以消除脹滿。 油膩的食物吃多了,身體消化不掉,堵在腸胃里,感覺肚子脹脹的,一連好多天,看到食物都沒有胃口,這個時候,用一點蘇葉泡茶喝,消化起來會比較容易。如果食積的同時又外感風寒,舌頭一伸出來,白白的,膩膩的,有一張方子叫香蘇散,專門對治這種胃腸感冒。 香蘇散:香附、紫蘇葉各12克、甘草3克、陳皮6克 這個四味藥的小方子,在外能發散風寒,在里能消食化積。 第六,紫蘇還可以治療老慢支。 你看紫蘇葉、紫蘇梗都是良藥,種子也不要浪費了,中醫給它拿過來,也能入藥。 取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9克,水煎后代茶飲,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子養親湯,專門治療老年人咳喘、咳痰,咳出來的痰稀白稀白的,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老慢支。 在中醫看來,老慢支是因為腹氣不通,就是心胸中的那團氣老降不下去,氣不降,痰就不降,停留在肺里,只好通過咳嗽的方式給它排出來。白芥子化痰,蘇子降氣,使氣行則痰行,再用點萊菔子消食導滯。這個方子的用藥思路其實就是降氣化痰,自上而下,讓停留在胃心胸的痰濁一路往下降,最后通過大便排出體外。身體不再受痰濁困擾,自然神清氣爽,通體安泰。 紫蘇功效良多,而且價格也不貴,基本上任何一家中藥鋪子都能買的到,這種藥食同源,又質優價廉的平民藥材,實在很難說出它的缺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