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藝老同學 文/張垣 《郁氏文化》最近推出了拙作《懷念大隊好書記》,謳歌的是上世紀60年代家鄉父母官一心為百姓的大隊書記虞宴卿。今日里寫寫書記的堂妹我的老同學虞桂芳。 她是我初小4年、高小2年、初中3年的同班同學,長我兩歲。說她多才多藝,首先得從我們上川南初級小學辰光。那時鄉村小學生,還不知發源于浙江發祥于上海的越劇為何物,可是作為文娛委員的虞桂芳,卻能在全校的文娛演出時,推出了越劇《何文秀 桑園訪妻》一曲,當她唱到"九里桑園訪蘭英"時,還告訴大家,這是越劇皇帝尹桂芳的拿手好戲,我虞桂芳學唱尹桂芳的戲,交關開心。一樣叫桂芳,于是我們都喚她小桂芳。一個鄉村小姑娘,怎么會唱越劇《何文秀》?作為墻報委員的我認為這是個好題材,特地約她寫篇學唱越劇的文章,她爽快答應,第二天就交稿,馬上貼上墻報。原來她的胞兄在上海工作,她于寒假赴滬,從她兄長隔壁鄰居家的留聲機里欣賞到尹桂芳的名作《何文秀》,連聽幾遍,無師自通,竟然唱進了鄉村小學的土戲臺,飽了同學們的耳福眼福。 ![]() 1955年秋,我們都考取鎮上的川港小學,分在同一個班級。她既是班干部,又是文娛積極分子,課間常哼哼唱唱。那時,中國的第一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橫空出世,我們學校有幾個女教師在中午時于操場上載歌載舞唱起了《天仙配》,同學們圍著看熱鬧,當然少不了虞桂芳,聽到散場時,還纏著老師學,并記下了唱詞。那天放學回家,我們是同路,只聽她一路哼著,還興致盎然地告訴我,這一曲叫做《仙女四贊》,是七仙女盛贊人間漁樵耕讀的抒情唱段,她有個大膽設想,說要向班主任提建議,要在課外活動時間由她教唱這曲,我說黃梅戲好聽,班主任一定會支持的。果不其然,這周周末,她拿著歌詞,請我抄于小黑板,說在放學前教唱,我當然愿意做她助手,認真地抄寫好,放學前掛于教室的大黑板上。虞桂芳先領大家朗誦了歌詞,然后講了七仙女羨慕人間的心情,要大家帶著愉悅的心情學唱。于是她教一句,大家就跟一句,我們的教室里響徹了仙女心聲: 漁家住在水中央, 兩岸蘆花是圍墻, 撐開船兒撒下網, 一網魚蝦一網糧。 手拿開山斧一張, 肩駝扁擔上山崗, 砍擔柴兒長街賣, 賣柴買米度時光。 莊稼之人不得閑, 面朝黃土背朝天, 但愿五谷收成好, 家家戶戶過豐年。 讀書之人坐寒窗, 勤學苦鉆晝夜忙, 要把那天文地理都通曉, 男兒志氣在四方。 1957年,我們同時考取川港初中,那是辦在南通縣與海門縣交界的一個姓習的大戶人家宅上的中學,當地百姓稱之為習家學堂。虞桂芳的文藝才能,體現在人民公社成立大會上的發言。在那火紅的年代,川港也跟上了公社化的步伐,還為自己的公社取了個響亮的"東方紅"名字,在那成立公社的萬人會場,我們也排隊入場,聆聽虞桂芳代表中小學生祝賀公社成立的發言。在那遍地都是鄉音土語的時代,虞桂芳卻用普通話開講,開頭就是一首抒情詩: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在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紅旗下,我們的東方紅人民公社成立了,我代表川港的中小學生表示熱烈的祝賀。聲音清脆,感情豐富,令人刮目相看,博得熱烈掌聲,為我們川港中學特別是我班爭得了光榮。 虞桂芳的文藝才能,還在農村的業余戲曲舞臺上大有用武之地。那時的中學生,每逢寒假總要義務參加大隊的社會活動,我們幾個川港初中的同鄉同學,由虞桂芳作為組長參加。她的文娛素質高,派到了大用場,那時大隊文藝宣傳隊準備排錫劇對子戲《雙推磨》,男主角何宜度已確定陳寶石擔綱,但總物色不到唱女主角蘇小娥的演員,正巧我們放寒假回家,大隊書記虞宴卿把堂妹虞桂芳推上第一線,由她救急演蘇小娥。雖然她對錫劇還較陌生,但藝脈相通,經陳寶石的教唱,悟性高的她很快學會了唱腔,但蘇小娥是第一號人物,說白唱詞很多,一時背不出來,于是她點兵點將要我為他們提臺詞,我當然樂意接受。每當他們排演的時候,我就全神貫注事先把一句句臺詞念出來,讓他們順暢地排下去。 虞桂芳初中畢業后,回到故里,當上了大隊團支書,組織青年文藝宣傳隊,她既當隊長,又當導演,還兼主角,與時俱進推出了京劇現代戲《紅燈記》《沙家浜》《龍江頌》等的折子戲,活躍了大隊的文藝生活,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即使到了中老年年,只要需要她,她還能把南腔北調推上臺,風采不減當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