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裝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在縣衙等官府中見到師爺的身影,他們雖然沒有正式的官職,但是在平日工作中似乎掌握著不小的權力。 那么師爺是從什么時候登上歷史舞臺的,他們又具體負責哪些工作呢? ![]() 我們現在所說的師爺一般指的是古代縣衙中負責行政工作的文人,他們不同于胥吏,和朝廷之間并沒有什么合同和契約,而是作為縣官的“客人”被請來協助日常工作的。 ![]() ▲影視劇中的師爺形象 師爺其實和中國歷史上的幕僚非常類似,不過最開始的時候,幕僚多為高級官員的參謀,并不涉及日常瑣碎的工作。 而到了明清時期,師爺則是縣衙中繁重工作的實際承擔者,且他們對于政令并無置喙空間,這也是師爺和幕僚的最大差距。 那么師爺是什么時候開始進入縣衙,并逐漸成為基層工作主要負責人的呢? 這就要從朱元璋的基層制度改革說起,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認為之前宋代的官員系統太過復雜,這也造成了宋朝冗官冗吏現象的出現。 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朱元璋決定對官員體制進行一次精簡。 ▲秦始皇塑像 他將改革的重點放在了基層衙門上,他不但廢除了從秦始皇時便設置的縣治安長官縣尉,縣丞和主簿這兩個在基層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職位,也基本被全面廢除。 這讓縣衙中只剩下縣令和負責監獄工作的典史。 ![]() ▲朱元璋畫像 在縣衙工作人員減少的同時,每位縣令需要負責的工作自然變得更多了。 在明朝之前的朝代里,縣令是可以安排胥吏們處理一些事務的,有時他們甚至可以讓下面的工作人員代替自己審理案件,自己只需要在后面的文書上簽字就可以了。 但明朝要求縣令必須親自負責勘驗現場、檢驗尸傷、指揮偵查到審訊口供、正式判決等工作,絕對不能委任他人完成!這讓縣令們整天都忙得焦頭爛額。 ▲衙門大堂 與此同時明代還在地方安排了許多有監督職能的官員,縣令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上級長官的監管,這些分管不同職能的官員還會不時給縣令派發新的任務。 這對于縣令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因為稍有不慎,他們就會受到彈劾,因此后來的清朝人經常把縣令比作“琉璃屏”,意為被外力一碰就碎。 ![]() ▲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 更關鍵的是,從明代開始,中國的科舉考試開始依靠八股取士,這讓許多學子開始通過死讀書的方式考取功名。 雖然他們通過努力可以成功入仕,但他們在實際政治工作方面的經驗和知識卻是趨近于零。 再加上明代要求官員們不能在自己的家鄉擔任基層官員,這些剛剛從八股文中解脫出來的學子對于自己轄地的狀況都是非常陌生的,讓他們靠自己的能力接手各方面的工作,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為了能夠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這些縣令們就會請一些有行政工作經驗的文人來輔佐自己,這些人一般被稱為“幕友”,他們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師爺了。 ![]() 那么明清兩朝的師爺一般要負責哪些工作呢? 這一點根據其所在縣大小和位置的不同,也有些許差別,但整體而言“刑名師爺”和“錢谷師爺”都是必不可少的。 ![]() ▲古代公堂 刑名師爺就是協助縣令處理司法工作的師爺。 他們往往對于法律條令十分熟悉,也知曉一些經典的案例,這讓他們可以在審訊過程中為縣令提供不小的幫助,許多師爺甚至能夠主導案件的審判流程,以及決定案件的審理結果,這讓刑名師爺成為了縣衙中舉足輕重的存在。 由于在明代律令中,師爺作為編外人士并不能直接參與審理工作,因此在公堂上他們大多坐在公堂的屏風之后。 ▲木制屏風 他們在聽到嫌疑人的供詞中有可疑之處后,就會向主審官傳遞紙條,指導其抓住漏洞,乘勝追擊,在發現主審官出現明顯錯誤或者情緒波動的時候,他們也會及時進行糾正和安撫。 由于古代行政體系的權威性和司法公正性息息相關,因此縣令對于刑名師爺的工作能力最為看重。 一般最有經驗的師爺才能負責這項工作,與此同時他們的薪金也是最高的,部分刑名師爺甚至可以將自己的家人帶入縣衙中,讓他們從事其他師爺的工作。 ![]() ▲師爺為官員出謀劃策 錢谷師爺是在縣衙中征收賦稅、清點土地人口等工作的負責人。 稅收是古代行政的根本,因此錢谷師爺在縣衙中也有極高的地位,和刑名師爺不同,錢谷師爺需要熟練掌握會計技能。 在一些偏遠的稅賦壓力不重的縣城里,錢谷師爺往往由刑名師爺兼任,這種一肩挑的師爺一般被稱為“刑錢師爺”。 除了負責具體工作的師爺之外,明清時期的縣衙里還有專門負責公文處理的師爺,其中負責接收分發文件的師爺被稱為“掛號師爺”。 他們平日里還負責督促刑名師爺和錢谷師爺執行公務。 ![]() ▲處理文書的師爺 與此同時,還有負責幫助縣令謄寫文件的“代書師爺”。 他們除了要負責書寫日常公文外,在遇到上級官員視察或者貴客前來游玩的時候,他們也會陪同縣令一同前往,然后幫助縣令做些應和的詩詞歌賦。 以上是明清時期幾乎每個縣衙都有的師爺,在一些靠近河道的縣城中,還有專門負責運送漕糧的“漕糧師爺”,以及負責河道工作的“河工師爺”。 部分高級衙門中,則有負責書寫奏章的“章奏師爺”。 他們會接觸到地方政府工作的核心機密,一般都是由高官的親信所擔任。 ![]() ▲史學家章學誠塑像 在乾隆年間,知名學者章學誠、洪亮吉、孫星衍曾經接受湖廣總督畢沅的邀請,到其府上幫助其編纂《續資治通鑒》、《經典文字辨證》等書籍。 因此他們也被稱為“著書師爺”,不過這種師爺在歷史上倒是十分罕見。 ![]() 在明清時期,由于各地縣衙工作十分繁重,因此官府對于師爺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且刑名師爺和錢谷師爺的待遇也是十分優厚的,這讓不少屢試不第的讀書人找到了新的出路。 一些有經驗的師爺們開始將自己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來并整理成冊,這些書籍便是最早的“幕學”典籍。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汪輝祖的《佐治藥言》《續佐治藥言》,萬楓江的《幕學舉要》,王又槐的《錢谷備要》《辦案要略》等等。 ![]() ▲《佐治藥言》書影 隨著幕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讀書人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發展路線,他們放棄了鉆研八股文,開始用心鉆研師爺的工作技能。 這些人后來大多如愿以償成為了師爺,而明清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在他們加入后,也大大提升。 浙江紹興作為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當地一直有著十分濃厚的讀書氛圍,當地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躋身官場為家族謀求利益。 但殘酷的競爭讓大多數學子無法出人頭地,于是大量紹興學子開始潛心鉆研幕學。 在清代紹興師爺中接連出了鄔思道、汪榮祖等著名幕僚,他們將自己的公文集和幕學經驗都傳授給了紹興學子們。 這讓紹興師爺的工作能力明顯比其他師爺高出了一個檔次,他們也成為了各地官員爭相搶奪的對象。 ![]() ▲鄔思道劇照 在清朝中后期,全國各級政府機關中共有兩萬多名師爺,其中紹興師爺就有一萬多名,一些地方官為了方便打通關系,也會選擇聘用紹興師爺,這樣他們就可以拜托師爺尋找在其他高官府中做師爺的同鄉,為自己牟利。 這種趨勢下,紹興師爺在官僚體系中的比重愈來愈高,后來甚至有了“無紹不成衙”的說法。 雖然紹興師爺深受幕學熏陶,有著十分突出的工作能力,在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做出逾越法規的事情,但后來他們還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整體,并將清帝國的基層工作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 這對后續清王朝的政治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師爺權力的過度膨脹導致地方官員被徹底架空,這樣的政治架構雖然可以維持王朝的運行,但是在面對政治改革時,卻也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紹興師爺博物館 師爺的出現有效彌補了明清時期地方政府官員不足的問題,為基層工作的平穩運行提供了保障。 后來隨著幕學的興起,師爺的工作能力出現了顯著提高,這讓他們成為了地方政府工作的實際負責人,一些地方的縣令等官員則成為了擺設。 在這種背景下,地方官員的權力逐漸被架空,師爺們成為了政府的代言人,這對于清王朝的統治權威是一種隱形的消解。 ![]() ▲清代縣令蠟像 后來紹興師爺們對晚清改革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作用,這都是清王朝不斷滑向深淵的原因之一。 在民國成立之后,隨著地方行政體系的完善,以及各行政部門分工的逐漸明確,政府專職工作人員承擔起了行政工作的任務。 師爺和幕僚這一影響了中國政治數百年的群體,瞬間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佐治藥言》、《幕學舉要》等古籍 (此處已添加紀錄片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