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楷書和行書、草書方面都有極高造詣,后世在筆法上再也沒超越過他。毛筆尖齊圓健四德,在王羲之的字體中能夠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王羲之的真跡都已經散佚了,但通過碑刻和摹本,還是能看出其神韻的。 小楷橫畫和捺畫都舒展雋秀,尚存一些隸書的偏扁的字體。 王羲之的行書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方面是他開創了行書,讓字的書寫更具藝術性與實用性,后世的行書基本都師法于他。翩若驚鴻,矯若游龍,是對他行書最恰當的評價。代表作品《蘭亭序》,目前存有不同摹本,其中馮承素的摹本是形上最接近原作的了,對比碑刻《懷仁集圣教序》,也能看出其精準的臨摹。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昨天已經發布。 《淳化閣法帖》中收錄了大量王氏家族的書法作品,但最具代表性的還是王獻之,楷書代表作品為《洛神賦》,草書代表作品為《中秋帖》。 王氏一族始終保持著書法傳統,王羲之的筆法正宗一直流傳。影響較大的是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有墨本和拓本兩種版本。 對比墨本和拓本,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這也能輔助我們臨習拓本進行筆法改變。 智永之后,進入了唐朝,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歐陽詢和褚遂良影響較大,都以楷書為主,而且由于都承襲王羲之一脈,所以辨識度不太高,但細看之下: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平和(結構平穩,筆畫以平為主)、歐陽詢的《皇甫誕碑》險峻(方筆為主,部件傾斜錯雜)、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飄逸(筆畫以彎曲為主,開放筆畫舒展)——之所以沒有推薦《九成宮》,是因為由于碑刻太好,歷來反復傳拓,所以后來拓本筆畫都變粗了。 唐中期出現了張旭、懷素的狂草,對草書的境界有了新的開拓,這是盛唐氣象。包括顏真卿的楷書和行書,都展現出不同初唐中宮收緊的樣態,而形成了壯美宏大的筆法氣勢。 張旭代表作《古詩四貼》 懷素代表作《自敘帖》 顏真卿代表作品很多,楷書作品有《多寶塔》《大唐中興頌》《顏氏家廟碑》《勤禮碑》《李玄靖碑》等,行書作品有《祭侄文稿》《爭座位帖》等。其中《勤禮碑》是其雄壯威武楷書的典范之作,《祭侄文稿》是將其豪放奔涌行書特點表現得罪淋漓盡致的作品,也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柳公權作為楷書四大家之一,對筆法做了進一步探索,柳體的筆畫比比其他書家的筆畫棱角更多,而同一筆畫粗細變化并不明顯,筆畫雖有輕微弧度,但更顯出其瘦硬。后世曾國藩、溥儒都受其影響。 宋四家的書法以行書為主,蘇軾的《寒食帖》,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帖》,米芾的《蜀素帖》,蔡京因人品問題,書法也受牽連,所以一般沒有什么明顯傳世的作品,但其書法造詣,真可謂直逼唐人。 元朝書法大家有趙孟頫和鮮于樞,趙孟頫日書萬字,掌握了漢字書寫的法門,所以學生學行書,說想從王羲之入手,我總建議他們從趙孟頫入手,趙孟頫的作品都可以作為范本,《六體千字文》展示了其絕頂的書法造詣和天賦。進階之作是其臨習的《圣教序》,能把趙孟頫學通,再學二王,會容易得多。 明朝書法大家有董其昌、文征明,都是身兼數體,昌平區博物館就有一件董其昌書的石碑《呂純陽真人祠記》。文征明和趙孟頫一樣,傳世作品很多。同時明朝書家還不應該忽視王陽明,他雖然是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但其書法也不輸于前二者。 文徵明《陋室銘》 近現代著名且有一定影響力的書法家有林散之、于右任,現當代著名的有沙孟海、啟功。 林散之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 啟功《行書千字文》 以上就是我個人讀帖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些書法家,僅為同學們了解書法藝術做個引子。 書法入門應以墨跡帖為主,因為墨本往往能展示書家的筆法,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碑刻,碑刻擁有墨跡達不到的完美狀態,因為刻石的過程中,會對筆法有一些修正——但如果一開始就從碑開始,容易找不到切入點而迷失。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僅供參考,歡迎指正。 |
|
來自: 新用戶3207Q4O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