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師首先看看哪些人在使用卡片卡、他們如何使用。 《卡片筆記寫作法》作者是德國的申克·阿倫斯,介紹德國社會學家尼可拉斯·盧曼的卡片盒筆記。 《智識的生產技術》作者是日本的梅棹忠夫,寫他自己由筆記本到卡片的探索實踐。 陽志平老師還介紹過納博科夫的卡片寫作法。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他說他寫小說不是從頭開始、按前后順序一章接一章地寫到結尾,而是在卡片上寫下東一個畫面、西一個畫面。可能寫第四章時,第三章還沒有著落。 全部寫完之后,才給這些卡片編號,組織成書。 據說他做筆記的時間,約是讀一本書所用時間的一倍。 由此可見,卡片法的使用范圍還是很廣的,從學術研究、歷史小說到虛構小說。 我總結了一下,基于卡片的大概寫作流程是這樣的: I. 搜集 II. 把玩與思索 III. 正式寫作 ○ 時機成熟時,把相關卡片組織成文章 ○ 繼而組織成書 毫無疑問,卡片法讓長篇寫作更容易。從零寫作很難,而有了卡片積攢的材料,就好像搭房子有了磚頭,所要做的只是拼接工作。 探究竟我一直好奇的是,作為一個生產工具、卡片法為什么可以讓知識生產如此高效? 經過琢磨,我想出了下面六個原因。不一定全面,歡迎探討。 第一,任務分解降低了寫作難度 關于寫作,我們通常被教導的步驟是:選定寫作主題→規劃研究方案→開展研究→開始寫作。 看起來很科學,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會發現等到最后一步坐下來開始寫時,大腦卻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筆。 而卡片法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從選題、研究到寫作,不是一個簡單的、按先后順序進行的線性過程。 寫作并不是學習、研究和探究之后的事情,而是這些工作的媒介。換言之,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寫作是貫穿始終的。 只是,在這些階段,是片段式的寫作,是一個又一個的筆記卡片。 沒有人能夠做到完全從零開始寫作。有了這些卡片,正式寫作就不用如此撓頭了。 第二,隨手記錄,讓零散素材得以保存 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閱讀時,要一下記住那么多要點很難。即使花大力氣記住了,也不能保證將來寫作時可以自如調用。 對我們來說,不管是閱讀過程中的感觸和感想,還是平時的靈光乍現,都是非常寶貴的思想成果。一定要及時寫下來,牢牢捕捉住它們。 納博科夫曾這樣描述他寫小說的過程: 所以,趁著每一個小想法清晰的時候寫出來,才有可能累積出長篇巨著。 第三,讓知識得以發酵 零散的知識再多,放在那里也沒有什么用。重要的是創造合適的環境讓知識發酵,產生聯系和鏈接,發展出新的觀點。 這個過程,就是經常翻閱卡片的過程:添加新內容、增加批注、發現各卡片之間的矛盾或聯系、有了新想法再寫一張卡片。 存儲筆記卡片的系統就是發酵的容器。或者說,它是一個外置工作臺,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更有效的思考。 第四,自下而上生成新主題 盧曼的“主題索引”卡片的用法是:當某個主題的內容積累得足夠豐富,就做一張主題索引卡,對這個主題進行概覽。 這種索引卡片,其實就是進入一個主題的入口。你可以繼續探索,形成一篇文章。或者假以時日,寫出一本書。 這一點,對我們的日常寫作非常重要。寫文章,特別是公眾號文章,其實最頭痛的是選題。 而有了卡片系統就不一樣了,因為隨著積累的增加,它可以幫我們自動孵化出很多主題,寫作時隨便拎一個出來延展發揮就好。 第五,追隨興趣、減少內耗 盧曼說他從不強迫自己去做任何事情,他只做那些對他來說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當我被卡住了一會兒,我就離開它去做別的事情。 ” 與其強迫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情,不如先去做那些不需要運用太多意志力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減少內耗,意味著工作效率的提高。 聽起來很任性,但背后撐腰的是卡片盒這個強大的系統。 第六,可以實現多項目并行推進 卡片盒系統不規定主題,感興趣的東西都可以寫成筆記收進去,每一個主題的資料和進度都可以得到有效安放。 就像有多個不同品種的面團同時在發酵,面包師的產出當然更高。 如何做我平時主要使用flomo寫卡片筆記,我亦稱之為我的“卡片花園”。 1. 卡片寫什么 關于寫作素材,目前我記錄的有三大類: 1)閱讀時有觸動的內容,原文句子或段落。標好書名和頁碼,方便將來查找或引用。 2)閱讀過程中被激蕩出的各種靈感和想法。 1)可以先做標記,稍后再寫成卡片;2)和3)最好馬上寫下來。其實我們不是沒有想法,只是沒有及時捕捉,導致這些“繆斯”又溜走了。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想寫好文章,平時要多觀察,看書時要留意好詞好句,多積累素材。 想想確實是這么個理兒,可問題是,我們只是把素材放在大腦時間久了就忘記了,或者抄在小本本上然后找不到了,哈哈。 有時候在想,如果大學起我就建立起一個軟件版的個人知識庫,積累到現在該有多好啊! 2. 卡片寫多長 盧曼、梅棹忠夫等大師用的紙質卡片,有固定的規格、統一大小,寫的少了還感覺浪費(開玩笑)。 現在我們用軟件更方便: 有思路時,可以寫成言之有物的小短文。 零星想法冒出來,一行字也是一張卡片。 3. 一卡一事 以前寫讀書筆記,我是打開一個文件之后,按章節順序一直寫下去。 然后就發現很多零散內容聚集在一起,一團亂。用小標題標一下,也不是很清爽。 后來看了卡片法,才明白問題所在。所以現在的做法是,相關的內容才寫在一起,主題變了,就新開一張卡片。 一張卡片只記一個點或一個主題,清爽多了!關鍵是這樣才方便將來輸出時直接使用。不成熟的想法也方便繼續深入思考、往上面添加內容(所以一行字也是值得開一張新卡片的)。 4. 卡片是寫給自己看的 卡片是個人知識寶庫的一部分,寫的時候不要想著分享。 5. 卡片是用來翻閱的 梅棹忠夫老先生說:相對筆記本,卡片系統是一種創新裝置。在操作卡片的過程中,最最重要的是重新組合。 這個理念,也是盧曼卡片盒系統的精髓。《卡片筆記寫作法》書上提到要經常對卡片盒進行維護:思考不同卡片之間的聯系,添加新的評論,或者制作索引卡把關聯的卡片串起來。 所以,我們也要經常打理自己的卡片花園:閱讀、思考、添加新內容、批注、合并、甚至刪除。 6. 卡片不需要命名或分類 盧曼給卡片編號是為了方便保存和串聯,我們使用軟件不需要考慮這樣的需求。 比較長的卡片,為了方便將來閱讀,可以在最前面寫上標題或簡單摘要,也可以直接把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寫上。 在flomo中,卡片可以根據標簽自動歸類。不過別忘了我們擁有最強大、也是效率最高的武器:搜索。 7. 堅持寫卡片,才能達到累積效應 如果沒有長期的記錄,是無法產出有價值的內容的。量變才能帶來質變。 這一點,也是卡片法能否發揮神奇作用的關鍵。所以,一定要多寫,大膽寫,反正是寫給自己的。 寫專欄兩周的心路歷程又要買買買?(我的書單匯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