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歸來,已近十天,遲遲沒有動筆,是心里的東西有點兒多,有點亂。這種感覺,上次從山西回來的時候也有過。簡而言之:信息量有點兒大!!! 去之前,知道它很大、知道它很有文化底蘊、也知道它歷經(jīng)過滄海桑田,可是一圈兒逛下來,卻有點兒“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的感覺。北疆還好、尤其是南疆,讓你覺得盡在咫尺又遠在天邊,很難抵達又觸手可及。看了一圈兒熱鬧,又似乎看了一場寂寞。不過,南疆之行我收獲了“自己”! 先埋個伏筆,我們先講講:30歲之后,如果你想送自己或者送家人一場可以稱得上盛大的旅行,那一定是——去新疆!!! 于理,為什么是新疆??? 我自己去過了三次西藏、去過了兩次新疆。這兩個地方都可以概括為:夠遠、夠大、夠美! 那為什么不是西藏? 先淺淺的介紹一下“兩位” ![]() 新疆總面積1664900平方公里,約占六分之一個中國,地處我們祖國的最西端,但新疆卻是整個亞洲大陸的地理中心位置,是連接亞洲商貿(mào)往來的樞紐站。官方給出的新疆平均海拔是4385米,但其實我們?nèi)サ降?0%的地方平均海拔也不過2000米。新疆整體概括為“三山夾兩盆”??自然風光包含:沙漠、雪山、冰川、草原、峽谷、湖泊、林海等,比起西藏,景色更立體更多元更婉約多姿。 ![]() 西藏總面積1228400平方公里,約占八分之一個中國陸地面積,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官方給出的平均海拔是在4000米往上,我想說,這個數(shù)據(jù)真的是沒啥彈性空間。以拉薩為例,平均海拔3650米。所以它是響當當?shù)?/span>“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西藏主體由青藏高原組成,藏北高原的羌塘無人區(qū)湖盆地區(qū),藏東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區(qū)域。 西藏與新疆的景觀元素大致相同,但是西藏的雪山、湖泊、冰川等風格卻有更深層次的表現(xiàn)。它的雪山更加巍峨嶙峋,峽谷愈顯危崖聳峙,曠野越發(fā)野性蒼茫,湖泊進之沉滟通透。 ![]() 如果單從“風景美”這個角度來說:他倆就像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區(qū)別,大致相同卻又每一個都不同。 ![]() 兩者的抉擇其實也是“亞歐大陸中心與世界屋脊”間的抉擇。更具體的比較如下: 1、比大交通,新疆略占優(yōu)勢。 2、比路況,新疆速度快、西藏適合越野玩。 眾所周知西藏沒有高速公路,只有一條拉薩到林芝的高等級公路——拉林高速,還總被人誤傳為“高速公路”。新疆則高速公路完備,G7、G30連霍高速、吐和高速(吐魯番-和田),再加上北疆、南疆其他一些高等級公路,可以說在新疆如果打算多角度穿插某地,有這些高速公路做保障,還是讓人很踏實的。 3、比美食,新疆完勝。 新疆的各種大食小吃、羊肉雞肉和水果干果品種絕對可以用“數(shù)不勝數(shù)”這個虛詞來形容,太豐富了。當然還有那個著名的“奪命大烏蘇”(新疆烏蘇啤酒),也是很有誘惑性哦。 ![]() ![]() ![]() ![]() 相比之下,西藏真的是“眼睛在天堂,身體在地獄”,除了高海拔之外,許多來旅游的人會適應不了西藏的飲食。 ![]() 所以,如果不是非要體驗越野的感覺,又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出行組合,聽我的去新疆,是甄選更是優(yōu)選! 于情,為什么是新疆? 說完理性層面的,再來聊一聊感性層面的,為什么是新疆? 曾讀過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讀書三境界”,真的很有妙理。所以,小編認為旅游也是有境界之說的,也可以劃規(guī)為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走馬觀花、目光之旅,見天地。 第二境界:似花非花、文悅之旅,見眾生。 第三境界:心上生花,歸真之旅,見自己。 第一境界,太好理解了。無非是看山“山真高”,看水“水真綠”,概括一個感嘆詞“哇塞”。到了第二重境界,旅游就不只是看看花了,花也不再只有它的風姿絕色。游人想要的會多一點,花也能給游人更多一點。那“多一點”,多的是哪一點?總的概括說,我想是[內(nèi)涵]二字。陸游寫過一句詩:『游山如讀書,深淺皆可樂』。于是出現(xiàn)了“深度游”,放慢腳步,讓人生愈發(fā)厚重。第三重境界,作為究極之境,很有禪機,所以我借以佛語,心上生花,是求心之旅。與前兩層外境不同,這一層,不再是看一朵花,不再是賞一處景,而是在修一自我,悟一心諦。然而,可遇不可求! 這三種境界,若想在一場旅行中實現(xiàn),必然得去個夠遠、夠大、景色夠多元的地方。時間怎么也得在8天以上。一般前三四天,你會停留在第一境界。慢慢地,你會在旅途中因為疲憊也好,因為在路上也好,總會有靜下來的機會,讓你讀懂一點遠方的詩。可是第三境界……我只說我自己,我在新疆遇見了自己! 那是陽光燦爛的午后,我一個人開車在沙漠公路上。700多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過往的車輛寥寥無幾。放眼望去,看不到天和地相接的線,因為它們在視線的盡頭是相融的。沒錯,你就感覺自己仿佛行駛在第三空間,除了車里的音樂,聽不見周圍別的聲響。雖然沒有放下車窗,但就是能看見“孤獨”的聲音,真的是眼睛收聽到的聲音,傳到了大腦。 對,是“孤獨”!不是寂寞之類的。身處孤獨之中,內(nèi)心的變化卻異常豐富。從第三視角看:我一個人一邊開車一邊哭,哭得還很傷心。但第一視角確是:安全、滿足……仿佛有一個自己從天邊走來,穿越孤獨給了車里的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為什么哭?我也說不上來,但絕對不是委屈。說不上來因為什么事情,腦子像電影一樣放映著自己成長節(jié)點上經(jīng)歷過的事兒,被放大的是當時自己藏起來的那些情緒。若用一個場景去刻畫,就像《哈利波特》中的“噬魂怪”,它深入你的大腦,發(fā)現(xiàn)了那些被你深深掩埋過的情緒。整個過程,更像是在看電影,那些事兒與自己不太相關(guān)。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可以用弘一法師的話概括一下:“終有一天你會靜下心來,像個局外人一樣回顧自己的故事,然后笑著搖搖頭,浮生不過夢一場,所以能夠治愈你的,從來都不是時間,而是內(nèi)心的那份釋懷和明白” 在西藏,我去過阿里,也到過珠峰,也曾在大昭寺轉(zhuǎn)過經(jīng)、在扎寺倫布寺曬太陽、也去看過格薩爾王的故事……曾經(jīng),西藏是我二十幾歲的夢想,只因:倉央嘉措。西藏夠遼遠、夠空靈、夠超凡脫俗,它的確具有別具一格的荒野之美,所以,在那里我一次次的想征服自己、證明自己。結(jié)果確是被這廣袤高原一次次征服,在那里我有幸見過天地,后來也見過了眾生,我也被那里治愈。但我,從沒遇見過自己。 直到,在新疆!當我第一次真正地遇見了孤獨,我也遇見了自己。 所以30歲以后的旅行,于情于理,我都推薦:新疆! 文章的末尾,我還想埋下一個鉤子:我覺得新疆和蘇軾好像!不信,你跟著我之后的文章去看一看…… |
|
來自: 新用戶7886Q1b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