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進補”是秋季養生的重頭戲,適時進補,不僅有助于固本培元,而且有利于驅病祛邪,使身體能進入到更佳的狀態。 根據“三秋”時段科學進補 秋季飲食應以潤燥為主,首先要保證足夠的新鮮蔬菜和適量的水果。主食除了白米白面,可適當增加粗雜糧,如薯類、芋頭、山藥等健脾養胃的食材。魚蝦、大豆及其制品等蛋白質類食物要多樣化選擇,控制總量。 不妨根據“三秋”來進補,相比“貼秋膘”,根據初秋(農歷七月)、仲秋(農歷八月)、季秋(農歷九月)不同階段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補更為科學。 ![]() 初秋 這個階段常被稱為“秋老虎”,此時陽光依舊充足,也會稍有燥熱,但是早晚溫差正在逐漸加大。此時一定要減少寒涼食物的攝入,尤其是脾虛胃寒的人群更要謹慎。 此外,初秋氣候還比較濕潤,不會像仲秋、季秋時那么干燥,所以這個階段要注意利濕健脾,可以適量選用蓮子、紅豆、薏米等健脾利濕的食物。 仲秋 此時草木逐漸枯黃,天氣轉涼。空氣的濕度開始減少,變得干燥,容易出現口干、鼻干、舌干甚至便秘的情況。 這個時候就要潤燥,可以吃些秋藕。此外,蜂蜜和梨也是秋季的絕佳選擇。梨生吃和熟吃是不一樣的,生吃可清熱解毒,對便秘及小便赤黃都很有效;梨熟吃還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對緩解咳嗽很有效。 季秋 這個階段天氣非常涼,此時需增加營養和熱量,提高免疫力,同時少吃寒涼的食物。比如,百合煮粥、枇杷干泡水都美味又健康。 常吃這“八白”,營養又美味 第一白:山藥 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作用。《本草經讀》中記載,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 第二白:蓮藕 秋季天干物燥,可常吃蓮藕。蓮藕生吃能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煮熟的蓮藕性溫,還可健脾、開胃、補心血。 ![]() 第三白:蓮子 蓮子性平,味甘、澀,歸脾、腎、心經,有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的功效。 第四白:百合 百合性寒,味甘,歸心、肺經,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陰虛久咳,痰中帶血,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燥熱咳嗽或者久咳肺虛者不妨吃點百合。 第五白:茭白 茭白味甘性寒,具有解熱毒、消燥除煩、生津止咳、利二便之效,特別適合在燥邪傷人的秋季食用。但由于茭白性寒,脾虛、腹瀉之人不宜多吃;腎功能不全者要少吃。 ![]() 第六白:鴨肉 鴨肉有滋陰補虛的作用,其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對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的患者有保護作用。此外,鴨肉還含有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其脂肪酸是不飽和脂肪酸,易于消化,是秋季進補的理想食物。 第七白:銀耳 銀耳味甘性平,有補肺益氣、養陰潤燥功效,可治肺熱咳嗽、虛勞咳嗽、久咳喉癢、痰中帶血、虛熱口渴等癥。 第八白:白蘿卜 白蘿卜性涼味甘辛,生吃能生津潤肺、清熱排毒,秋冬嗓子疼痛、扁桃體發炎的情況,喝生蘿卜榨汁能緩解不適。 ![]() 白蘿卜熟食有下氣消食、化痰導滯的功效,可緩解脾胃虛弱導致的虛性腹脹、吃多了引起的食積腹脹、胃腸動力不足引起的便秘腹脹、受寒引起的寒性腹脹以及痰多咳嗽。 綜合自健康時報、養生中國及網絡 整理:李冰倩 編輯:陳 莎(見習) 責編:高 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