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拉傷”是指恥骨肌、短收肌、長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5塊內收肌中的一塊或多塊肌肉被拉傷。當內收肌產生的張力超過其承受力時,內收肌會產生損傷。長收肌拉傷是內收肌群損傷中最常見的類型。這可能是股骨外展時該內收肌缺乏機械優勢所致(圖6.15)。 圖6.15 腹股溝的長收肌拉傷 在大多數運動中,腹股溝拉傷的確切發生率尚不清楚,也鮮有報道,因為運動員經常在腹股溝輕微疼痛時也照常運動。重疊診斷也會對腹股溝拉傷發生率的報告產生影響。2010年,泰勒(Tyler)及其同事報告了對26支國家曲棍球聯盟球隊進行研究的結果,發現2003~2009年,腹股溝拉傷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與常規賽和季后賽相比,在季前賽期間受傷率最大。在全世界的職業曲棍球和足球運動員中,有10%~11%的損傷報告顯示腹股溝拉傷。這些損傷與髖部肌肉無力、該區域之前就有的損傷、季前賽訓練和經驗水平息息相關(Tyler,Silvers and Gerhardt,2010)。 體征和癥狀 腹股溝區域疼痛是內收肌拉傷最常見的癥狀,尤其是患肢內收或屈髖時。拉伸內收肌群也可能引起損傷部位疼痛。腹股溝拉傷可能是一種急性損傷;也可能表現為因持續幾個月的過度使用而造成的損傷,這種情況通常會導致肌腱病。慢性腹股溝拉傷也可能是急性損傷愈合不良的結果,肌腹或肌-腱交界處的瘢痕組織會持續出現癥狀。在急性腹股溝損傷中,運動員可能聽到撕裂聲或感覺到撕裂,隨即出現疼痛。根據不同的嚴重程度,急性腹股溝損傷可能還會出現大腿內側腫脹、瘀青。急性腹股溝損傷通常僅發生在受累肌肉的肌-腱交界處。過度使用性腹股溝損傷,其疼痛往往更多表現在恥骨上的肌腱附著點處。慢性腹股溝損傷多表現在原發性損傷部位,因此,可在肌腹、肌-腱交界處或肌腱附著點處出現陽性體征。 典型病史 腹股溝拉傷常見于需要跑步、跳躍和快速改變方向或加速度的運動,如足球或曲棍球運動。在冰球運動中,腹股溝損傷是很常見的,因為滑冰時使用的對角步幅使腹股溝肌肉處于離心應力狀態,下肢在快速外展外旋(如滑冰)或突然改變方向時,內收肌過度拉伸和離心收縮,可能造成組織張力超過其承受力。足球運動員的腹股溝拉傷,可能源于速度和方向快速變化,也可能由側向運球造成。長跑運動員在不平坦的地形跑步時同樣有腹股溝拉傷的風險。武術運動員若在疲勞或沒有完全熱身時就進行高踢腿,也可能會引起腹股溝拉傷。 腹股溝拉傷的首要風險因素是既往的腹股溝拉傷史。許多專家將此歸因于舊傷未愈,從而使內收肌群無力和不靈活。當然,柔韌性較差是內收肌拉傷的一個因素,因為在滑冰、踢腿和跑步活動中,髖關節外展和內旋的活動范圍降低,這對內收肌群施加了額外的縱向和旋轉應力。內收肌和外展肌之間力量不平衡,是腹股溝拉傷的主要誘因。正常情況下,內收肌力量應等于或大于外展肌力量的80%。泰勒及其同事(Tyler et al.,2002)評估了58名專業冰球運動員的內收肌與外展肌力量比,發現力量比小于80%的運動員具有更大的拉傷風險。 相關解剖 內收肌群由5塊肌肉組成(圖 6.16),起點在恥骨上相對較小的區域(大收肌的一部分除外),止點為股骨后內側(股薄肌除外,其止點在脛骨上)。一些解剖學教師使用口訣“grab my leg baby,please”(此句每個單詞的首字母為以下肌肉的英文單詞的首字母)來幫助學生記住從遠端到近端的內收肌群:股薄肌、大收肌、長收肌、短收肌和恥骨肌。 圖6.16 內收肌群:恥骨肌、短收肌、長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動作和功能 在開鏈運動中,內收肌群的主要功能為:大腿內收(例如,踢足球或擺動腿)、協助內旋(這就是髖關節強力外旋會導致內收肌拉傷的原因)、外展和后伸結束時下肢減速(如滑冰)、負重時穩定下肢和骨盆。在閉鏈運動中,內收肌群在穩定髖關節和控制下肢力線時可能產生顯著張力。 此外,股薄肌可輔助大腿或膝關節屈曲。大收肌(特別是后側頭)被認為是第四腘繩肌,因為它就像腘繩肌一樣,附著在整個坐骨結節上,受坐骨神經支配,而非閉孔神經,使人可在髖關節處后伸大腿。 評估 1??觀察 急性腹股溝拉傷的運動員,通常在規律性內收(有時外展)運動時會出現很強的不適感,尤其是在做包含髖關節屈曲的運動時,如上下車、爬樓梯和穿襪子。急性腹股溝拉傷也可能表現出彌漫性瘀傷。慢性腹股溝拉傷表現出許多相同的癥狀,只是強度較低,通常主訴為彌漫性、難以定位的鈍痛。 2??活動范圍測試 對運動員進行主動和被動活動范圍測試,以確定無痛運動的閾值。除了測試單平面髖關節屈曲、伸展、內收、外展和內外旋外,可能還有必要通過FABER(髖關節屈曲、外展和外旋的組合)測試檢查三平面運動,以確定疼痛位置。 3??手動抗阻測試 如果急性腹股溝拉傷的疼痛到了無法耐受最低限度的檢查的程度,那么實施功能性肌肉測試時要很謹慎。通常先測試健側。慢性腹股溝拉傷的確切位置(無論是在肌腹、肌-腱交界處,還是在肌腱止點)通常可以通過肌肉抗阻測試來確定。 腹股溝拉傷最常見的肌肉測試是在單腿抗阻內收的幾個位置進行(腿部伸直,膝關節和髖關節屈曲、輕微外展和外旋)。改變測試位置,可以幫助精確定位疼痛位置。兩個測試位置的示例見圖6.17。 圖6.17 a.腿部伸直時抗阻內收;b.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外展、外旋時進行FABER測試 4??觸診檢查 對于急性和慢性腹股溝拉傷,觸診檢查可以發現一些不明顯的損傷組織疼痛。雖然運動員通常能指出確切的疼痛部位,但從業者還是有必要對整個內收肌群進行觸診,包括恥骨附著點(在運動員知情同意的情況下),以確定病變的確切位置。 注意事項和禁忌證 應避免在股三角區直接壓迫股動脈、靜脈和神經。部分急性腹股溝拉傷伴有腫脹、瘀斑,在這些情況緩解之前,應避免深度按摩。 1??鑒別診斷 急性腹股溝拉傷的診斷通常比較簡單,而慢性腹股溝疼痛問題的診斷可能相當具有挑戰性。阿洛瑪(Alomar,2015,p.1)認為: “慢性腹股溝疼痛尤其難以診斷、治療和康復,這浪費了運動員很大一部分訓練和比賽的時間。治療這種疾病之所以復雜,在于其需要做大量的鑒別診斷和區別可能診斷之間的癥狀重疊。” 腹股溝疼痛的主要疾病還包括運動疝、股骨髖臼撞擊綜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恥骨炎和髖關節盂唇撕裂等,從業者診斷時須謹慎。 2??致傷因素 有研究證明,腹股溝拉傷的主要風險因素是既往損傷。這很可能是由于舊傷未愈造成的,因此必須徹底解決舊傷,才能預防問題發生。深層橫向摩擦有助于解決先前受傷肌肉的瘢痕組織問題,但還需要解決更多問題,因為疼痛的消退并不是運動員準備重返賽場的有效指標。如前所述,肌肉力量失衡是腹股溝拉傷的主要誘因,因此需要制訂全面的力量和柔韌性訓練計劃以減少或消除致傷因素。 治療方案 腹股溝拉傷的治療,主要是對測試和觸診后明確的疼痛區域進行深層橫向摩擦。腹股溝拉傷最常見的肌肉是長收肌,治療位置通常在肌肉的恥骨附著點遠端5厘米處。摩擦按摩最好以小力度進行,一個療程數次,如有可能,每周進行2~3個療程。輕度深層橫向摩擦對腹股溝拉傷的急性病例頗有療效,這是整體按摩治療計劃的一部分。出現瘀傷時,要避免按摩。在急性病例中,用平指手法輕輕沿著損傷組織進行深度橫向摩擦,揉散并整理肌纖維,從而防止愈合中的肌纖維發生交叉和粘連(圖6.18)。 圖6.18 使用平指進行急性腹股溝拉傷的輕度深層橫向摩擦 慢性腹股溝拉傷可能是急性損傷尚未完全愈合造成的,也可能是因反復微損傷導致的過勞性損傷。功能障礙組織可能出現在肌腹、肌-腱交界處或肌腱附著部位。對于慢性損傷,使用深層橫向摩擦,可幫助身體組織質量正常化。根據病變的位置,可以使用平指、拇指或鉗形手法進行深層橫向摩擦(下文已詳細列出)。慢性長收肌肌腹拉傷的典型治療過程如下。: 1.對整個下肢進行按壓式輕撫和壓迫性揉捏,進行整體熱身,降低周圍組織的張力。 2.再對股四頭肌、髖內收肌群和髖外展肌群進行促進拉伸。拉伸結合熱身按摩有助于進一步降低受累肌肉的張力。 3.運動員在治療床上呈仰臥姿勢,保持舒適臥姿,膝后墊枕使髖關節于無痛的屈曲和外展位,使長收肌易于觸及。 4.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呈鉗形手法,在距恥骨附著點遠端約5厘米處,小心夾持長收肌。保持鉗形手法,來回牽拉肌腹,施加中等壓力進行深層橫向摩擦(圖6.19)。 圖6.19 鉗形手法,中等力度的深層橫向摩擦按摩治療慢性長收肌拉傷 5.初次使用深層橫向摩擦時,使用中等壓力,即壓力足以使組織黏合并能橫向摩擦,持續時間1分鐘。開始時運動員可能會感到有些疼痛,因此按摩治療師應該調整力度,使疼痛感維持在6級左右。在第一分鐘臨近結束時,不適感通常會明顯減輕。但對于有些病例,疼痛感可能保持不變,甚至加重。 6.之后,治療重點轉回到對整個下肢的一般性按摩,抑或轉向未受累側,給予被治療的組織休息時間。 7.返回長收肌進行下一輪深層橫向摩擦。此時,治療持續時間可能長達3分鐘,只要疼痛小于或等于6級即可。 8.進行無痛的等張離心收縮,以幫助減少保護性抑制,并幫助肌肉恢復至完全激活。 9.再對內收肌群進行一輪促進拉伸后,治療結束。 10.經常冰敷對控制治療后的疼痛十分重要。 11.最好每隔一天進行一次治療。初次治療后,后續療程的摩擦按摩的時間可以延長(共計9分鐘),但每個療程仍分成2次或3次按摩。每次按摩時間應足夠長,使疼痛消退至無痛。 12.治療的持續時間取決于損傷的嚴重程度、治療的頻率和運動員的自我恢復活動。 自我恢復方式 如果發現致傷因素,運動員必須對其進行調整或消除,以免二次損傷。一旦腹股溝疼痛消除,運動員即可開始進行漸進性的拉伸和力量訓練計劃。 由于柔韌性受限與急、慢性腹股溝拉傷密切相關,運動員應對自我恢復方式進行計劃,比如活動前的動態熱身和促進拉伸,可以改善髖關節外展、屈曲以及內外旋的活動范圍受限。由于力量不平衡與急、慢性腹股溝拉傷也相關,因此進行糾正性訓練計劃對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次損傷風險至關重要。根據泰勒及其同事(Tyler et al.,2010)的研究,如果一個職業曲棍球運動員的內收肌力量低于其外展肌力量的80%,那么這位運動員的內收肌拉傷風險是其他運動員的17倍。向心收縮力量訓練(如夾球訓練)和全幅度內收訓練(坐位、側臥)均有助于增強內收肌的力量。 離心訓練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離心收縮能訓練內收肌的減速功能。離心力量訓練項目包括使用滑輪機或彈力帶做站立位內收和PNF螺旋-交叉腿訓練。 ![]() END 注:如果有運動損傷或者身體疾病,請適當選擇相關訓練手段, 僅供參考和學習,注意適度訓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