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今天(23日)是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登高節、老人節。自古以來,九月初九就被賦予了“長壽”的含義,傳承至今,重陽節又增添了敬老的內涵。今天,記得給家里的老人們道一聲問候…… 10月22日,重慶酉陽一老年文體協會為老人制作湯圓、為老人辦一場文藝表演,讓老人過上一個愉快的重陽節。 什么是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登高節、老人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日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歷史演變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10月21日,青島一社區舉行重陽節“百壽宴”活動。 重陽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藥、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藥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登高望遠,觀賞美麗的日出。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臺。登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登往高處乘清氣升天。 江西婺源曬秋美景。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重陽時放紙鳶是為了“放晦氣”,紙鳶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弄斷,讓風箏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紙鳶是“放吉祥”、“放福氣”,紙鳶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 重陽糕。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賞菊飲菊花酒。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于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 描寫重陽節的詩詞作品有哪些?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 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采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日齊山登高 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 白居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