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龍嗎?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為鱗蟲之長,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相傳龍能飛行,擅變化,會呼風喚雨等,與鳳凰、麒麟等并列為祥瑞,古代主要象征皇權。 如今,很多家長,會以“龍”字為自己的孩子取名,比如李小龍,寓意孩子將來能有所為、有所成,望子成龍之義。 本篇,要寫的字是“尨”字,在龍字的基礎上多了兩撇,那這個字會不會跟龍字有關系呢? 咱們翻書看一下! 尨字的甲骨文形態是這樣的: ,像一條尾朝下頭朝上的狗,腹下有長毛之狀,毛向下垂。篆書當中寫成這樣: ,像是把甲骨文字形左右對稱了一下,也象那些毛長到了犬的背上,已經能初步看出來現在的字形了。 故尨字的本義是多毛狗,這就類似于今天的長毛獵犬,做該義解時,讀máng音。可以看出來,尨字最開始是一個象形字。 許慎《說文解字》說:尨,犬之多毛者。從犬從彡。《詩》曰:“無使尨也吠。”莫江切。如下圖: 
許慎是在說:尨(máng),是一種毛很多的狗。這個字是由“犬”和“彡”兩個部分組成的。“犬”表示這是一個跟狗有關的字,“彡”表示毛飾,也就是毛發的樣子。《詩經》里有一句:“無使尨也吠。”意思是不要讓這種毛多的狗叫個不停。莫江切,是指這個字的讀音,用古代的聲母和韻母來表示,相當于現代漢語拼音的máng。 尨字,還可由多毛引申為雜色義或蕪雜、散亂義,表示蕪雜、散亂、蓬亂義的時候,讀作méng。按照同源字原理,從音域、義域相關的族群看,“莽”、“茫”,“蒙”、“猛”均與“尨”關系密切。 《左傳·僖公五年》中有一句話:狐裘尨茸。 這句話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是晉國大夫士蒍對晉侯說的話。士蒍是晉侯的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的老師,他為他們在蒲和屈兩地筑城,但是不小心放了火,被夷吾告發。晉侯讓他道歉,他就說了這句話。事實上,這句話前后還有其他話,我來給大家說下前后大體說了什么意思: 我聽說,如果沒有災難就悲傷,那么憂愁就會變成仇恨。如果沒有戰爭就修城,那么敵人就會依靠城墻。城墻是敵人的保護,又有什么必要小心呢?我沒有尊重你的命令,是不敬的。城墻是敵人的保護,是不忠的。失去了忠誠和敬意,我怎么能服侍你呢?《詩經》說:“懷德惟寧,宗子惟城。”你應該修養德行,保護你的親屬,何必修城呢?三年后就要復仇了,修城有什么用呢?我穿著狐貍皮做的衣服,毛茸茸的。你這個國家有三個首領(指晉侯和他的兩個兒子),我應該跟隨誰呢? 這段話中的“狐裘尨茸”用來比喻國家政治混亂,下面的人不知道該聽誰的話。尨茸是蓬松雜亂的樣子。后來重耳逃跑了,夷吾被殺了,晉侯也死了。重耳回來后成為晉文公,統一了晉國。 另外,“尨”可以作“龐”的通假字,讀作páng,表示高大的樣子。 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虎見之,尨然大物也。
這句話是柳宗元的寓言《三戒》中的一篇《黔之驢》的一部分,《三戒》是柳宗元在被貶官永州時寫的三篇寓言,分別是《臨江之麋》、《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這些寓言都是用動物來比喻當時社會上的一些人物和現象,以警戒世人不要做出愚蠢的行為,招致滅亡的命運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一天,老虎在山里遇到了一頭從來沒見過的動物。它身體很大。老虎驚訝了:這是什么東西啊?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后頭的故事,估計大家也都知道呢。老虎開始覺得它是一個巨大而神奇的東西,就躲在樹林里偷偷觀察它。后來驢叫了一聲,嚇得老虎逃跑,以為它要咬自己。但老虎又好奇地來回看它,發現它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于是老虎就漸漸習慣了它的聲音,不再害怕它,反而開始戲弄它,碰撞、沖撞、冒犯它。驢忍不住發火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卻很高興,以為驢只有這么一點本領。于是老虎就跳起來,咬斷了驢的喉嚨,吃掉了它的肉。 最后呢,尨字還有一個讀音,lóng,讀這個音的時候,同“龍”字。
這次知道,龍字和比其多兩撇的尨字有什么關系了吧。關于漢字“尨”的內容就寫到這里啦,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感謝私信指正。點擊下方卡片關注我,一起學習傳統文化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