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福一日診治暇余,有學生問曰:老師看病又快又準,我們都來不及思考,處方已經出來,這里有什么秘訣和竅門?答曰:哪里有什么訣竅。不過是一巧法罷了。你們在學校學的辨證施治方法是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病因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這些辨證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分步驟,走過程,一步步得出結論,故需要時間。如用臟腑辨證診治一病,要講究理法方藥,面對一大堆癥狀首先要用理論分析歸納,找出病因、病位、病勢、病機,理出治則,選出合適方子,再確定有效之藥。 ![]() 這個過程哪一個程序都不能少,這個方法行不行?正確的回答是可以的,這也是一般流行的方法,我早年用的也是這種方法,無可非議。但這個方法是不是最佳的呢?恐怕不能這樣說。打個比喻,我們要上北京,是走路去呢?還是坐火車坐飛機呢?從達到目的角度來說都是正確的,走路去北京也無可非議。但是要講究速度,顯然飛機是最佳選擇。看病也一樣,有快有慢,這除了與經驗多少有關外,還有一個方法問題。 我曾見過一老中醫,日診百十人,三五分鐘就把一個患者處理完了。而我早年看病,因循四診八綱,臟腑辨證,一個患者至少在15分鐘左右。日診三四十人下來頭昏腦漲,看到最后幾個患者簡直都有些草率,這是實話。難道說我的智商與老中醫有天壤之別?非也!對此種現象我曾想過好長一段時間不得其解。 ![]() 后來讀到一本書,這就是胡希恕老中醫的《經方傳真》,書中講到辨方證時說:“方證是辨證的尖端。”抓住方證進行施治又快又準,并詳舉了大量的病例,至此才恍然大悟。臨床上只要見到“嘔而發熱”現象就可以直接出方小柴胡湯,見到“發熱而渴”就可立即想到白虎加人參湯,根本就不需要按部就班的走過程,詳分析。這真是一個快捷的方法。也許有人問,你這個方法不可靠不科學,容易以偏概全,誤診誤治。對于這一點我早年也曾想到過。但是胡老的話打消了我的念頭,后來的實踐也證明了胡老的話是正確的。 辨方證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湯方辨證。 ![]() “方證是辨證的尖端”,是說方證中就包含了六經、八綱臟腑辨證,它是辨證的具體實施。換句話也就是方證中包含了理法方藥的內涵。這確實是一個妙法。直接反應,省去過程,一步到位,快速處方。現在再回頭看老中醫日診百十人并不是什么太難的事了,他就是掌握了這個方法,見證發藥(嚴格說起來此證是指湯方的指征或曰癥候群)。 “發熱汗出、惡風脈緩桂枝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等,這個方法確實快,而且收效高。這個方法說起來簡單,又好又快,但是要掌握好快速的辨證施治方法——湯方辨證,還是需要有一定的基礎和條件。 ![]() 什么基礎和條件呢? 第一,熟悉湯方的指征也就是條文。必須是滾瓜爛熟。如小柴胡湯,最起碼要記住: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嘔而發熱……小柴胡湯主之等。麻黃湯,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等。記住了這些條文,臨床上碰到了這些癥狀,直接就聯系到了湯方。看到往來寒熱,小柴胡湯就冒上來了,不假思索,隨口而出。所以熟悉條文是關鍵,在這方面偷懶不得。 說到這里我要說明的是湯方辨證不是專指經方,時方一樣。如舌紅苔薄,眼澀口干,兩脅脹痛,我首先想到就是一貫煎;氣虛乏力,納差腹脹,直接對應的就是補中益氣湯等。 第二,要背熟方子,包括劑量,其基本藥味和比例不能差。如小青龍湯,我是這樣記憶的: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要記牢。八味地黃丸:八四三一(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四兩,茯苓、澤瀉、牡丹皮三兩,肉桂、附子一兩)。既要記住藥味,又要記住藥量,這也要下死功夫。方法靈活自便,可以用歌訣,也可以用俚語,還可以用分析分類法去記。總之一句話,一定要記住記牢,這樣臨床上才能快捷。 第三,要學會抓主證。要從患者眾多的癥狀中迅速找到主證,即方子的指征。這個主證,既可以是簡單的,如口苦咽干目眩,少陽證小柴胡湯;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也可能是稍復雜的癥候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