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印度僧人, 孤身一人,東漂大海,歷經三載到達我國, 自此開創了影響巨大的中土禪宗。 他就是印度禪宗第二十八祖、 中國禪宗初祖的菩提達摩祖師 ![]()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 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 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他生于南印度,婆羅門族, 出家后傾心大乘佛法。 根據佛教史籍記載,達摩祖師來華之時, 已年近一百五十歲,留下諸多神奇傳說。 關于打坐,達摩祖師也留下了一段開示。 ![]() 以下視頻來源于 心馨向陽 ![]() 打坐,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 在一次禪坐中,幾個僧人都說話了,達摩問僧人:“為何禪坐?” 僧人說:“我們坐禪成佛。” 僧人問達摩:“在做什么?” 達摩說:“我磨瓦成鏡。” 僧人:“磨瓦豈能成鏡?” 達摩:“既然瓦不能磨成鏡,那禪坐又豈能成佛呢!” 僧人:“那怎樣才能成佛?” 達摩:“要知道佛并無一定的形態,而禪也并非坐或臥。你們只知道打坐,而不知道為何打坐,這樣就永遠不見大道。要從根本上修——心為根本。罪從心生,還從心滅。一切善惡,皆由心生。如果連這個道理都想不通,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浪費時間。” 打坐是通過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點上而不再思考其它任何事物來鍛煉自己對心的控制能力。 ![]() 達摩祖師強調了打坐的要義。打坐是一種禪修的方法,通過靜坐冥想來培養專注、覺知和內心平靜。要做到坐定心穩,減少雜念和避免注意力分散。打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堅持和耐心;在打坐中要保持正念,即持續地覺察內心的活動和外界的感受,而不是被它們所困擾。 達摩祖師認為修行并不只局限于打坐的時間和空間,而是要將禪修的境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 打坐被稱為“萬法之門”,我們古代的道家,儒家,佛家等等都要打坐,通過打坐的修煉才能明心見性,人體才能得到多層次的提升。靜坐養生在東方源遠流長, 我國古代儒、道、佛家, 雖各有其說,但是在靜養這點上, 卻是相同的。我國自古以來導引、行氣、吐納、打坐、煉丹和氣功, 皆源于靜坐之功。 ![]() ![]() 達摩游歷中土之時,曾在嵩洛地區云游參訪。不知哪一日起,他在少室山后山的五乳峰上擇洞禪居,經年累月的面壁修行起來。 達摩在石洞里面壁而坐。在長達九年的時間里,他幾乎從不開口說話,從不與人來往。人們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都稱他為“壁觀婆羅門”。 洞內靜若無人,相傳在他入定后,連飛鳥都不知道這里有人,竟然在達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來了。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公元五二七年到五三六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云十年)。 據說,達摩面壁九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禪所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竟然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姿態的形象,衣褶紋路隱約可見,似一幅淡色畫像。 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之為“達摩面壁洞”。嵩山少林寺,至今還留著“達摩洞”。相傳這正是當年達摩面壁九年參悟佛法的山洞。 ![]() 山洞的正中央,有一塊“照壁石”,石頭上清晰地顯現出了一個輪廓——據說這正是由于達摩祖師九年以來“八風不動”,以致于把自己打坐的影子都刻在了石頭上。 ![]() ![]() ![]() 打坐不僅能開啟智慧,也能促進健康,打坐在現代生活中具有多重意義和益處: 1、放松身心:在當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打坐可以提供安靜時刻,幫助人們放松身心,舒緩壓力,減輕焦慮和緊張情緒。 2、提高專注力和集中力:打坐需要集中精神和注意力,通過專注于呼吸或其他特定對象,培養專注力和提高集中力,從而促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務。 3、讓內心更加平靜和冷靜:打坐有助于培養內在平靜和冷靜的狀態,使人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保持積極的心態,避免過度情緒化或沖動行為。 4、提升自我意識和覺察力:通過打坐,人們可以加深對自身內在感受和思維模式的覺察;增強自我意識,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真實感受,進而更好地管理個人情緒和與他人的交往。 5、培養正念和心靈成長:打坐有助于培養正念——即保持當下的覺知,和無判斷地接納自身和周圍環境。通過正念訓練,人們可以增強對生活的滿足感,提升幸福感,并逐漸實現心靈的成長。 6、增強身體健康:打坐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和氣血流通,有助于緩解身體疲勞,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此外,打坐還可以促進身體的放松和休息,改善睡眠質量。 最后,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達摩祖師的《夜坐偈》。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 ·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