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1年的香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接受外籍記者采訪時感嘆道: “當初國民大革命失敗后,如果當年我跟了蔣先生,那何應欽那個位置就是我的,而如果我跟周恩來走,朱德十大元帥之首的位置就得我來作。 怎可惜造化弄人,我偏偏選擇跟了汪精衛! 他后來叛國投敵,去當了大漢奸,雖然我們就此分道揚鑣,再無瓜葛,可也不得不使我抱憾終身!” 回想起往事,這位老人眼中滿是蒼涼與遺憾。 1980年,老人去世。遠在北京的葉劍英元帥驚悉此事后,發來唁電: “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信,尚希節哀。” 那么這位老人究竟是什么身份,為何敢說出這番話? ![]() 揮戈回日,鐵軍傳奇其實,葉劍英元帥電報中的“向華將軍”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名將張發奎,縱觀他的一生,便知道他說的這些話并非空穴來風。 以他當年的地位和資歷他的確有膽量,也有底氣發出這般感慨。 ![]() (一身戎裝、意氣風發的張發奎將軍) 張發奎將軍于1896年出生在受西方思想長期熏陶的廣東省,彼時粵省豪杰輩出,年幼的他此時還未曾想過,多年后自己也會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早年間,他因受中山先生思想影響,便一直向往軍旅生活,16歲加入同盟會投身革命,同年又參加粵軍。 由于張發奎是粵軍中罕見的知識分子,再加上他軍事才能突出,很快得到中山先生器重,并于1925年出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師長。 要說起他在戰場上大放異彩,統領不計在數的將帥,還是到北伐時期。 在武昌戰役里,張發奎與葉挺緊密聯系、互相配合,一路披荊斬棘,所向披靡,連續攻破平江、賀勝橋和武昌城等地區,一舉擊潰軍閥吳佩孚。 ![]() (北伐時期兩黨相互配合) 隨后更是以少勝多,消除孫傳芳的全部勢力,直取南昌。 掃除北伐路上最大的兩個障礙之后,張發奎在國內名聲鵲起。 也是在這個時候,他被任命為“鐵軍”第四軍軍長,朱德、葉挺、林彪等名將都被他收在麾下。 這樣一位戰場上的鐵血將軍,脫下軍裝后又有著與眾不同的另一面。 自幼家中貧困的張發奎深知底層民眾的感受,在私下里他十分關注將士們的生活。 不僅如此,張發奎還設立了慰問基金,用來幫助在戰爭中受傷的將士以及慰問他們的親屬,作為上級張發奎將盡職盡責可謂是做到極致。 相反也是因為張發奎從小貧寒的生活經歷導致他容易感情用事,在大事上缺乏戰士的果敢與毅力。 ![]() 一念之差,一生之殤1927年3月,國民黨內部發生“寧漢分裂”事件,國民政府一分為二,即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和汪精衛武漢國民政府。 ![]()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此圖為紀念留影) 因為張發奎對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迫害共產黨人的舉措怒不可遏。 他認為蔣介石背叛革命,也就背叛了中山先生,這與自己的革命理念背道而馳。 所以,當蔣介石下令屠殺共產黨人時,張發奎不僅沒照做,反而接納保護了一大批共產黨員。 也正是因為這個做法,蔣介石一直對張發奎懷恨在心,在后來將他排除在軍政要職之外,位高無權。 然而,這時的張發奎面臨著人生中第一個艱難而重要的決定。 是繼續聽命于汪精衛,還是與共產黨人一塊反抗蔣介石? 他欣賞共產黨人認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和一身正氣的作風,同時他也愿意在國民黨上下全境反共的時刻保全我黨人士。 但此時張發奎性格的缺陷也暴露出來。 一直猶猶豫豫無法下定決心的他,最終因為與汪精衛更加親近,而選擇了支持對方在武漢建立國民政府,與蔣介石對抗。 ![]() (張發奎(左三)) 即使在聽命于汪精衛的時候,張發奎也始終與我黨保持密切聯系。 此時葉挺等人一致認為張發奎是可以爭取的人,周恩來也表示希望他能加入共產黨的行列中來,殺回廣州,二次北伐。 然而彼時,因為他和汪精衛有過交情,一向感情用事的張發奎對我黨邀約視而不見。 甚至在國共兩黨對峙愈發嚴重的時刻,我黨也從未放棄向張發奎伸出橄欖枝。 南昌起義前夕,我軍還將張發奎列入會議主席團成員之一,南昌群眾也貼出了“擁護張總指揮”的標語。 可張發奎此時在汪精衛的控制下,堅守“軍人的命令是服從天職”信條的他看不透時局,甚至托郭沫若轉告葉挺:“以后我們井水不犯河水。” 張發奎又一次錯失良好時機。 就是這種“一念之差”的抉擇,讓張發奎晚年陷入了無限的悔恨之中。 此時,周恩來等人也清醒地認識到一味固執爭取張發奎的行徑是不可取的,便決定獨自發動起義。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等人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 部隊起義,在南下途中遭遇失敗,而此時與共產黨依然保持著亦敵亦友關系的張發奎,沒有選擇追擊葉挺等人的部隊。 本著互不侵犯的原則,他轉而帶領第四軍前往廣州,與第八軍爭奪廣東地區。 如果說南昌起義使得張發奎與共產黨關系更加破裂,那么廣州起義就給他們原本并不緊密的關系最后一擊。 12月11日,葉挺、賀龍、張太雷等人發動廣州起義,汪精衛當即就派此刻在廣州清掃桂系軍閥的張發奎前去剿滅。 ![]() (14至19日,6天時間里,有570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 原本,張發奎對我黨還報有一絲情誼,可軍令如山,身為一名軍人時刻要銘記服從命令,當即他就調集軍隊對我軍進行圍剿。 廣州起義失敗后,敵人再一次展開對我黨人士的殘害,給黨帶來巨大傷亡。 這也意味著張發奎與我黨的友好關系從此成為歷史,埋葬于記憶之中。 ![]() 為變局人生開辟第三條路可后來我們都知道,廣州起義之后,實際上汪精衛與蔣介石達成和解,史稱“寧漢合流”。 那么,此時處在尷尬境地的張發奎又會如何選擇呢? 是被逼無奈再一次跟隨以前的上級蔣介石?還是棄暗投明找共產黨求和? 事實看來都不是,他選擇了第三條路。 張發奎的上級終究不是以前那個器重他的汪精衛了。 雖打了勝仗,第四軍也損失慘重,但蔣介石不僅沒給張發奎再調集軍隊,也沒給修整時間,緊接著就又派他去平定桂系軍閥。 這不明擺著借桂系之后鏟除異己,沒想讓張發奎和他的第四軍活著回來嘛! ![]() 這一次,張發奎再一次選擇反蔣。 但他無論去到哪里,始終都是蔣介石掌握軍政大權。 “既然看不懂政治,玩不過人心,那我就實實在在去抗日。” 1932年,張發奎要求帶領他的部隊主動去東北抗日,蔣介石似乎是要鐵了心跟張發奎對著干,居然下令要他去江西“剿共”。 這一次,張發奎情愿放棄軍隊實權,也絕不聽從老蔣的擺布。于是,他選擇去歐美出訪、宣傳抗日。 1935年華北事變爆發,抗日救國成為中國的主流認知。 不久蔣介石下達命令,讓張發奎回國領軍抗日。 一直不熱衷于政治斗爭的張發奎,以為老蔣再一次讓他帶軍出征,就意味著重新重用自己。 他興奮地吶喊道:“不殺光日本兵便出家為僧!” ![]() 淞滬會戰時,張發奎率領第八集團軍為右翼,并親臨前線指揮炮兵轟擊日軍司令部和旗艦“出云號”,先后在浦東打退敵人十余次進攻。 并在此后參加武漢會戰、粵北會戰等,與日軍喋血鏖戰,并在戰后受降廣州,也算是償了自己抗日所愿。 ![]() 雖跟錯人,功不可沒抗戰勝利后,中國作為戰勝國、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區,要派遣代表前去香港參加日本投降儀式。 在中國的領土上舉行儀式,于情于理都是我國來主持。可蔣介石為討好英國,居然將次任務交付英國人。 張發奎得知此事后趕忙給蔣通電話,力圖組織這場鬧劇。此時已經下定決心的蔣介石根本不把他的建議放在心上。 在這件事情上,張發奎已經盡力勸說過蔣介石,再怎么有心,此時也都無濟于事。 但張發奎從未放棄過追捕逃亡在香港和澳門的漢奸和戰犯。 他還成立特別行動隊,警告港英當局,取消限制華人入境的政令,保護港澳同胞的人身安全和利益。 ![]() (晚年的張發奎雖頭發花白,依舊精神矍鑠) 再后來,張發奎雖然出任陸軍總司令一職,但他明白,老蔣不過是把自己明升暗降罷了,因此也沒有跟隨他去臺灣,而是帶著家人來到香港隱居。 雖身在香港,張發奎一直以來也沒有放棄對大陸的關注。 1955年9月27日,他在報紙上看到奇駿首屆授銜儀式的消息,毛主席親自為朱德、彭德懷、陳毅等10位共和國軍事將領授予元帥軍銜。 年近花甲的張發奎萬般感慨涌上心頭,不禁悔恨感嘆道:“為何我偏偏跟了汪精衛呢?要是我當年沒有跟錯人,現在也是元帥之首了吧。” 1980年10月16日,張發奎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即便如此,國家還是對張發奎的去世表示悼念和惋惜,并同意將他的骨灰運回大陸廣東進行安葬。 在人生最后的時刻,張發奎是釋然也好,悔不該當初也罷,不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否定他是一位在抵御外侮爭取民族獨立戰場上揮盡血汗的中國軍人。 |
|
來自: 新用戶40828904 > 《中國軍事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