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個時間,我想和你說說血液和陽氣之間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人活著,離不開陽氣。 我們的軀體,哪里有陽氣,哪里就不生病。哪里陽氣足,哪里的功能的旺盛。 但是,你想過沒有,陽氣是通過什么,被輸布到身體各處的呢? 答案是血液。血為氣之母。血是承載氣的船。陽氣只有搭上血液這條船,才能被送到需要它的地方。 現在,我給你說個醫案故事。你聽了以后,對這個道理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話說有一個小女孩,當時21歲,還是一個在校大學生。 她呀,身體比較瘦,充滿了所謂骨感美。平時手腳不太溫熱,但不影響生活。偶爾呢,她會心悸和失眠,但只是偶爾出現,也沒引起她足夠的重視。至于說月經,雖然血色淡一點,經前小腹脹痛,但是也算準時。 總而言之吧,這個人的狀態,將將吧吧,說得過去。 但,最近這個三個月,此人出現了異常,無法忍受了,就是經期手腳冰涼。涼到什么程度呢?拿不住東西。裝了水的水杯,握不住,說摔碎就摔碎。 這個狀態,立刻引起了患者本人和父母的注意。大家意識到,事兒不能繼續下去了,得醫治。于是,投中醫治療。當時找的是誰呢?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段富津教授。老前輩的學術生平,您可以自己搜索看看,是很了不起的。 刻診,患者脈沉無力,舌質淡,苔薄白。細問得知,患者手腳都很涼,臉色沒有一點華彩。 了解到這些以后,段師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當歸20克,酒白芍15克,柴胡15克,桂枝15克,細辛5克,炮姜10克,枳實10克,雞血藤20克,大棗10枚,炙甘草15克。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2次服。 結果如何?患者二診表示,諸證大大緩解,但是睡眠依然不理想,食欲不好。 這時候,原方加入炒酸棗仁20克,陳皮15克,于月經前后服藥。 最后,歷經3個月的調治,患者諸癥消失,基本恢復正常。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我給你敘述了一遍。它最早刊載于2012年的《中醫藥信息》上。 現在,我們聊聊這里的道理。 其實,我們從患者的舌脈和癥狀,能看到明顯的血虛證。 比如說,她這次發病前,月經就色淡。這是血虛。偶爾心悸失眠,這是血虛不能養心神。 發病以后,舌淡,脈沉無力,面色少華,這更是血虛的表現。 總之,這個小姑娘體內,血是不足的。前面講過了,血是陽氣的船。陽氣,必須以來血的承載,才能輸送到身體各處。現在,小姑娘血虛,她拿什么輸送陽氣呢?陽氣無法被輸送到指尖,日久就有了寒邪。所以呀,她就手腳發涼,涼得離譜,以至于影響了正常的手指功能,握東西都握不住了。 因此,解決這個問題,就在于養血活血,同時輔助溫經散寒。只有把血送到位,陽氣才能到位,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你看當時段師用的配伍—— 當歸20克,酒白芍15克,柴胡15克,桂枝15克,細辛5克,炮姜10克,枳實10克,雞血藤20克,大棗10枚,炙甘草15克。 這個配伍,是當歸四逆湯的加減。其中,當歸和酒白芍,以及雞血藤、大棗用于養血活血。桂枝、細辛、炮姜,用于溫經通脈,散寒邪,鼓舞陽氣。柴胡和枳實,用于疏肝行氣,讓血液運行更暢快,同時也是解決患者經期腹脹的問題。 你看,這么一來,患者的主要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我們還得看一下當歸四逆湯的原方。它出自《傷寒論》,基本構成是當歸9克,桂枝9克,芍藥9克,細辛3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棗8枚。水煎服。它的功用,就是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主治,是血虛寒厥。上面醫案里的應用,是對它的靈活化裁。你仔細體會幾次,就能明了了。到了冬天,手腳出奇地發涼,同時也有血虛之證的人,尤其是女性,用到它的機會是很大的。尤其是平時很瘦,很苗條,臉色差,體偏寒,對飲食十分節制的美女們,你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當然,就應用而言,非專業讀者必須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進行。脾胃虛寒者,用炒白芍較好。生白芍容易腹瀉。細辛的用量,得慎重,不要多用,最好不過3克。 好了,這個事兒,就說這么多。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