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軍合計有27個整建制的步兵軍跨過鴨綠江,參加到保家衛國的戰斗中。這27個軍大多數都是經歷過將解放解放戰爭洗禮的王牌部隊,這里面就包括了第1到第4野戰軍,以及隸屬于總部的華北野戰軍2個兵團。 比如20、27、38和39這些名列我軍10大步兵軍的王牌部隊。 而在出兵的這些野戰軍中,又以林總的四野出兵最多,那為何抗美援朝中,四野出兵要遠遠超過其他野戰軍呢? ![]() 入朝參戰的志愿軍,首批入朝大多數是四野的部隊 入朝參戰的四野部隊。入朝參戰的志愿軍27個軍合計兵力為110萬人。其中四野出動了包含第38、39、40、42、46、47、50個54軍在內的8個軍,占比為30%左右,而排在第二的是華北野戰軍7個軍(董其武的部隊不算在里面)。這8個軍在人數上(初始入朝參戰)分別為,38軍4.4萬人、39軍5.2萬人、40軍4.8萬人、42軍5.3萬人、46軍4.1萬人、47軍的5.9萬人、50軍3.6萬人、54軍4萬人,合計為37.6萬人,占當時4野部隊的1/4以上,在志愿軍里面人數占27個軍中的34.1%。相比較而言,人數上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第三野戰軍的24.48%加上華北野戰軍的24.13%。 因此無論是參戰軍的數量,還是參戰的人數,都是各野戰軍之最。 ![]() 入朝作戰裝備美械裝備的四野部隊 而且不僅數量多,四野參戰各軍的殲敵數同樣也很優秀。 1950年7月,早在抗美援朝爆發前3個月,針對半島緊張的局勢,我軍就以當時四野戰略機動兵團(13兵團)下轄的38、39、40和42軍組成東北邊防軍,而這個也是志愿軍最早的雛形部隊,隨后曾澤生的50軍也被緊急調派從西南入朝作戰。 而這個5個軍也是志愿軍13兵團和前五次戰役中西線集團的主力,在2年多的抗美援朝戰爭中,38、39和40軍更是幾乎打滿全場,是名副其實的出勤王和殲敵王。 四野13兵團跨過鴨綠江 38軍作為東野五虎之一,在我軍內部也是被當成是戰略機動部隊使用,東野1縱的響響大名在國內戰場斬落過大量的國軍精銳,入朝作戰后更是成為彭總手上的王牌,多次被賦予重要任務,雖然在一次戰役中表現有所瑕疵,但在隨后的作戰中屢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青川江戰役奔襲三所里,在兩面夾擊中依然保堅守阻擊陣地,直接讓美軍絕望,被彭總稱為萬歲軍。 39軍更不用說,在國內戰場就是四野的頭號王牌縱隊,在殲敵數上甚至要超過38和40軍,首戰云山戰役就是他們打的,而且在裝備上還是全美械部隊,裝備好,野戰和攻堅能力強,在前五次戰役中,都是被彭總置于正面使用,硬碰硬撕破美軍防線,軍長吳信泉是彭總的老部下,善打硬仗。 ![]() 被39軍俘虜的美軍 40軍和上述兩個軍同樣是東野五虎縱隊(軍),是四野當時在南滿的一哥縱隊,四保臨江出名,在戰將韓先楚升任縱隊司令(軍長)之后,就一直保持著快打猛打的作風,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被譽為“旋風縱隊”。入朝之后和39軍同樣被委任為正面作戰軍,二次戰役后,40軍解放平壤,第五次戰役,118師大膽穿插,七小時內連續突破敵人五道封鎖線。隨后作為戰略機動軍,負責西海岸的防御,防止美軍展開兩棲登陸。 ![]() 在西海岸擔任防守的四野部隊 除了東野這3個軍之外,其他幾個軍也經常有亮眼的發揮。 42軍防御最強,在一次戰役中多次擋住美軍的進攻,第一次戰役中就在東線擋住美軍東援,46、47軍雖然之時中期入朝作戰,但很好的完成了任務,47軍接替65軍在臨津江一線防御,擋住了美韓聯軍的進攻還殲敵3300人,在冬季防御戰中的天德山主峰戰役中以一個連擋住美軍一個半團的進攻,如果對這個軍不熟悉的可以去看《功勛》中的主角李延年,就是出自該軍。 ![]() 李延年就是來自四野47軍 50軍雖然表現場次不多,但絕對都是質量很高的硬仗,該軍與負責斷后的38軍共同演繹了漢江阻擊戰,該戰之后,50軍獲得了彭總極高的評價,“我若在此世,絕不會撤銷五十軍之編號,且會優先裝備以蘇聯援助之新式武器”,美軍也將其稱為“志愿軍最強的防御軍”。54軍是志愿軍司令鄧華的老部隊,是由東野44和45軍合并而成,保留了2軍最精銳戰力,在入朝后就遇到金城戰役,并重創了韓軍引以為傲的首都師團及其下屬的白虎聯隊。 總而言之,入朝作戰的四野各軍,從表現上對得起最我軍最強野戰軍這個稱號 ![]() 在漢江參加阻擊戰的50軍 那為何四野出兵遠超其他野戰軍首先,當然是能力和兵力越大,責任越大。 四野,包括其前身的東野都是我軍中精銳匯集之地,在抗戰結束后,為了東北根據地,我軍就從山東、華北、華中等地抽調大量的軍隊和干部闖關東,開辟根據地。從1945年9月僅11萬人左右的隊伍,僅僅三年時間,到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就達到了80多萬,渡江戰役前達到百萬之眾,在隨后進軍中南以及解放海南島之后,四野的兵力也達到了巔峰的150萬人。 ![]() 解放中南的四野部隊 在裝備上,四野也是整個野戰軍中最好的,在錦州戰役中,東野炮縱千炮齊發,打的范漢杰只能躲在地下室里面絕望,在遼沈戰役之后,四野(東野)的重型和壓制火炮數量比關內的其他四個野戰軍加起來還要多。 遼沈和平津殲滅100萬國軍,清一色的美械和日械裝備,讓四野各主力縱隊,都達到了戰前國軍美械軍的標準,甚至38、39、40和43軍這樣的王牌部隊,更是超過這個標準。每個軍都有自己的榴彈炮團,師有山炮營等編制。 ![]() 四野強大的炮兵力量 當年徐帥在進攻太原的作戰中,因為無法突破閻老西在太原外圍的堡壘而無計可施的時候,四野支援華北部隊1個炮兵師,在強大的壓制火力沖擊下,太原城很快被攻破,這也是四野裝備強大的一個佐證。 而且四野將士并非唯武器論軍隊,在解放戰爭中,四野也打了多場硬仗,四平、長春、遼沈、平津和中南等戰役也讓其能被稱為百戰之師。再加上戰神林總的練兵及帶兵之法,更讓其在戰斗力上有了質量的提升。 所以無論從兵力、裝備還是戰斗力上,四野各軍在我軍各野戰軍中都是拔尖的存在。而在抗美援朝,中我軍面對的時最為強大,擁有海陸空的的美軍,打輸了東北就岌岌可危,自然不敢怠慢,直接給美軍上強度。 ![]() 入關參加解放戰爭的四野部隊 而說到東北,我軍之所以讓四野大多數軍都上,主要還有東北的因素。 一方面是四野將士都是從東北走出,適應了極寒地區下的作戰,而與東北一水之隔的朝鮮半島同樣也是一個寒地,經常在在極端氣候下作戰的四野戰士們可以很好的適應這個節奏,不至于出現水土不服從而影響戰斗力的現象。 另一方面則是戰士們都是東北籍戰士居多,保家衛國的情愫更重(當然僅僅是相對而言),要知道一旦在朝鮮半島擋不住美軍,他們就可能將戰火引到邊境,甚至東北也將再次成為戰場,這讓好不容易獲得土地和和平的東北戰士們又則能,讓他們跨境燒殺搶掠? ![]() 美軍轟炸東北邊境地區 其次,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那就是當時只有四野有空。 看看當時國內的其他野戰軍是什么情況。 一野1950年將二馬主力基本消滅,正在進軍邊疆的路上,而且當時在青海和甘肅等地,還有很多二馬遺留下來的勢力,再加上西北地盤很大,一野兵力僅僅是只能覆蓋衛戍而已,如果這個時候調一野的主力入朝作戰,將造成西北空虛。這也是為何在抗美援朝中,一野只出一個軍的原因。 二野,當時席卷大西南,在1950年解放了西康,正在籌備入藏作戰的事宜,18軍則是負責該次作戰,至于其他部隊楊勇和陳錫聯兩個兵團,需要負責西南的治安,當時西南以四川和貴州的匪患最為嚴重,當時號稱百萬,可想而知二野的壓力肯定不小,只能讓陳賡兵團入朝參戰。 在西南參加剿匪的我軍 三野則更是分身乏術,雖然渡海作戰取消,第九兵團北調入朝作戰,但其他部隊面臨的壓力可不比抗美援朝差,海對岸的老蔣天天想搞事,襲擾東南沿海,三野大部分軍都要負責監視和防御老蔣,其中第10兵團長期駐扎在福建前線,因此自然分身乏術。 而反觀當時的四野,當時他們的防區是中南地區,在解放海南島之后,他們西面是二野,東面是三野,北面是一野和隸屬中部的華北野戰軍。從地理位置上,他們處于腹心之地,湖南、湖北、兩廣和河南本來就是中部地區,在湖南和湘西匪患基本結束的情況下,防區非常安全。 ![]() 三野抽調入朝作戰的部隊 因此,除了41軍在廣東防止老蔣襲擾之外,當時的四野非常的“閑”,實際上四野大部分部隊在抗美援朝前都沒有具體的作戰任務,都被編入戰略機動部隊,當預備隊的使用,入朝也是情理之中。 雨田君說在抗美援朝中四野作為出兵最多的部隊,也承擔起了最重要的作戰任務,無論是在五次戰役,還是在防御和陣地戰期間,四野部隊都一直是志司用的最順手的王牌。 當然,四野之外,其他野戰軍同樣表現出色,就連一直在國內戰場表現不如四大野戰軍的華北野戰軍在入朝作戰期間,都獲得殲敵數第一的壯舉。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當時的志愿軍在自發形成的保家衛國精神的加持下,迸發出的戰斗意志和能量是有多么的無所畏懼。 要知道他們入朝作戰,面對的可是裝備最好的美軍…… |
|
來自: 無所謂mc5p9lt6 > 《抗美援朝》